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千人汇聚广东形成诗人群落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9日21:58 大洋网-广州日报

  文/图 本报记者何涛实 习 生黄嵩、郑晴虹

  “路一直就是天空

  我们其实,一直是这样走着

  一直在寻找,那个连着天空的接点

  总想走,最高层的通道

  又总是留恋,最底层的那些快乐”

  一次偶遇塞车的经历,40岁的汪治华突发灵感在车里写下了这首诗。汪治华是广州一家贸易公司的总经理,“我不喜欢打牌喝酒,就喜欢写诗,很长时间老婆都是我唯一的读者。”但随着他的诗在一些刊物上发表,汪治华被不少人称为了“老板诗人”。

  就在上周,第11届国际诗人笔会在广州市黄埔区举行,汪治华和其他一大批广东诗人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同时也让“广东建设诗歌大省”这个命题成为一个有争议性的话题。

  据省作协保守统计,广东坚持写诗并且有作品出版的人已经超过了1000人。“老板诗人”、“处长诗人”、“打工诗人”等一大批诗歌创作群体活跃在广东诗坛。

  经过多年沉寂后,诗歌为什么会回到一批广东人的生活中呢?写诗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附庸风雅的玩意,还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呢?近日,本报记者走入了这个广东新兴的诗人群落。

  老板诗人:

  当写诗是一种娱乐的老板

  40岁的汪治华在广东已经生活了10多年,最开始他在一家国企上班。2001年汪治华在广州开了一家自己的进出口贸易公司。与许多同时代的中年人一样,汪治华也曾是上世纪80年代朦胧诗的追逐者,“当时北岛、舒婷的诗是最受欢迎的,有些诗歌类报纸就像现在的《足球报》一样,一出来就被我们抢光了。”

  在刚开始创业的时候,汪治华并没有写诗,直到两年前广州一次特殊的聚会,“那次高中同学聚会,看到以前的一些旧照片突然心里有一种很怀旧的感觉,充满了感动。当晚回家后,我就写了一首诗,那是离开学校之后写的第一首诗,叫《20年一聚》。”

  从此,汪治华就开始写诗,并一直持续到现在,“后来我发现,原来写诗很快乐。我平时工作压力比较大,写诗可以缓解压力,而且在写诗过程中,可以发现另一种生活。”

  等飞机塞车时候写诗

  尽管每天都很忙,但只要一闲下来哪怕只有几分钟,汪治华都会读一读诗,“现在觉得每天不读几首诗心里不舒服,这成了我的第一爱好。” 出差在机场等飞机时或者遇到塞车时反而成了汪治华的创作时间。今年6月2日,他驾车在广花路上碰上塞车,坐在车上的他随手写了一首名为《路的背面》的小诗。“那还是我感觉挺不错的一首诗,具象和感情都结合得比较好。”

  有时候陪着太太出去散步,汪治华也会突然来了灵感。“每当在路上有灵感时,我就把灵感的主线打在手机里面,然后拿给太太看,问她是不是白了一点,多了一点,但大部分时间她都不说话。”

  写诗并不是附庸风雅

  经朋友介绍,汪治华认识了不少像他这样的“老板诗人”,“大家交流的方式很简单,有时候大家聚在一起聊一聊,或是去外面逛一逛,互相赠送彼此的诗集。对于诗的评价,大家都比较谨慎,当面都以赞赏彼此为主,背后可能才会发表批评。”

  平时生意上的伙伴中很少有人知道汪治华会写诗,“一般我不会跟业务上的同伴谈诗,我是一个把商品和诗歌分得很开的人。”汪治华说。

  对于写诗,汪治华已经有了自己的心得, “故意把诗写得很深奥,只是杂乱无章的意象很多,甚至整首诗有100多个意象,这样的诗其实是伪诗。”面对身为老板写诗会否有附庸风雅的嫌疑时,汪治华显得很坦然,“大家这样讲也无所谓,我没有通过诗歌来做一些超出自己人格的事情。是否附庸风雅,要用诗歌来说话,看是应景之作,还是真心在写作。写诗在我看来只是一种娱乐,像别人喜欢打麻将、喝酒一样。我只是喜欢写诗,仅此而已。”2006年1月,汪治华自费1万多元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诗集《云的故乡》,总共出了500本,其中大部分赠送给圈内的诗友们,剩下的他表示会邮寄给爱诗但没见过面的网友们。他的第二本诗集今年底也将出版。

  处长诗人:

  每个星期坚持写一首诗

  今年48岁的谢琼杰1980年来广州工作,现在是广东省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的一名处级干部。到现在谢琼杰已经写了几百首诗歌,出有一本名为《秋水长天》的诗集,他因此也被朋友们称为“处长诗人”。

  谢琼杰爱写诗歌,与许多其他的爱好者不同的是,他的作品多是旧体诗。

  谢琼杰的诗歌创作中很多是因为生活中的一些小事直接激发了灵感而完成。在他的诗集中有这样一首诗,“红印何处来?美人撞入怀。说声对不起,请莫乱传开。”这首诗歌背后就有一个小故事。

  在他刚刚提升为处级干部在一个单位挂职锻炼时,一天刚进办公室,他就和一位浓妆艳抹的女同事撞了个满怀,结果衬衣上留下了一个口红印。“当时的社会并非很开放,身上弄个口红印,确实有点说不清。我后来就作了这首诗,既是一个解释,又是一个自嘲。”谢琼杰说道。

  至于其他有关日常生活的创作则更多。“我光写白云山的诗就有10多首。因为去的时间不一样,心情不一样,看到的景色也不一样。生活就是多色彩的,诗歌也应该内容丰富。”

  诗人聚会广州每天都有

  谢琼杰一直生活在广州。在他看来,广州给了他很大的创作空间。“广州这个城市很有开放性、包容性。我生活在这里,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学到很多新的东西。广东的诗人中像我这样爱写诗的公务员还有很多。”

  一有时间,谢琼杰就会约上三五个圈内好友聚到一个大排档,“点上几个小菜,再上几瓶啤酒,对酒当歌、吟诗作对,简直羡煞旁人,”谢琼杰说到这里,整个人立刻变得神采飞扬,“像我们这样的小聚会,广州诗歌界基本上每天都有。”

  而且谢琼杰还认为,自从开始写诗之后,自己的精神境界提高了很多。“我现在每个星期都坚持写一首诗。”

  由于身份特殊,谢琼杰的这一爱好也引来了一些不同的声音。不过谢琼杰却不介意这些,“我虽然爱好诗歌,但是我却并没有因为诗歌影响我的工作,我的业务论文如果结集成册绝对比我的诗集要厚得多,这些成绩都是有目共睹的;而且我也没有想过依靠我的职务来给我的创作带来些便利。有些人在背后说些风凉话,我也知道,不过我把那些话理解为对我的妒忌。我坚持我的创作,我坚持我的爱好,这没有什么不对吧?”

  打工诗人:

  加班后突然想写诗

  打工诗歌诞生在广东,来自四川的罗德远就是“打工诗人”代表人物之一。罗德远从小在四川农村长大,上世纪80年代诗歌火爆,罗德远也是在这时候接触到诗歌的。

  1993年,25岁的罗德远从老家来广东惠州一家工厂打工,当时情景他仍记忆犹新,“当时一个月的工资才280元,每天12个工友挤在一个大铺上睡觉。”

  加晚班后突然来了灵感

  进入工厂半年后的一个晚上,罗德远加班到晚上11时突然来了灵感,“觉得要写一点东西。写诗第一是冲动,我当时一下子就写好了,一个字都没有改。”这首诗的名字叫《打工生涯》,它成为罗德远来广东后写的第一首诗。后来工厂里知道了罗德远的秘密,“老板就让我来办厂报,我当时就兼职办厂报,直到后来成为编辑。”

  从第一首诗后,罗德远就开始勤奋创作了,“我那时一个月的工资才300多元,但有时一个月可以收到800元的稿费。我写的诗都是反映打工生活的,主要发表在杂志和一些报纸上,我还在《广州日报》上发表过散文。发表几百个字的文章竟然有80元稿费,你要知道我当时干1个小时才得1.8元。”

  上万民工搞诗歌创作

  这时罗德远也注意到了经常在广州、佛山一些媒体上发表打工诗歌的其他的外来工,并且写信和他们取得了联系。2001年1月27日,罗德远和其他3位没回家过年的打工诗人结伙游惠州西湖,大家提出一个大胆的想法,办一份诗歌报纸。

  当晚,4个人就定下了报纸的名字《打工诗人》。半年后第一期报纸印出,共刊出了17个打工者的作品。罗德远和其他3名创办者每人出了近300元印了500份报纸。至今,《打工诗人》已经刊出了9期。

  罗德远说:“当时办报,主要是通过诗歌来宣泄,当时是有些不太理性的。现在有了很大转变,广东的宽容和机会,让很多人通过努力改变了自己的命运。现在打工诗歌更多的是承载打工者的希望,是一种理性的东西。”

  如今罗德远已离开工厂,成为了一家杂志的编辑,但仍负责《打工诗人》的编辑工作。罗德远说,从全国范围来看,打工诗歌的主要阵地还是在广东。近期他们开始征集中国打工诗歌精选,全国各地寄来了1万多首诗,其中来自广东的占到五分之三。在广东2300万的外来劳务工中,经常搞诗歌创作的就有上万人,有诗作发表的外来工也有几百人。“打工诗歌不能反映打工生活就失去了意义,如果说我们不入流,我们会愤怒。”

  罗德远说:“我还是很在乎‘打工诗人’这个称呼,这是一个非常光荣的称号。”

  过去:长期处于边缘位置

  在省作家协会工作的二级作家世宾表示,在建国后半个世纪里,广东诗歌一直处于全国诗坛边缘化位置。这种印象在改革开放后的几次诗歌运动中被不断强化,“朦胧诗”时期和“第三代”诗歌运动基本看不到广东诗人活跃的身影。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广东诗歌开始真正凝聚和形成一批具有现代视野和语言表现力的诗人,他们有本地诗人,也有到广东的外省诗人。这个时期,江城主编的《面影》建立了第一个广东与全国诗坛对话的诗歌平台,把优秀的广东诗人推到了前沿。

  进入21世纪后,广东诗歌更呈现一种多元化、多层次和多方面发展的态势。在出版方面,广东又出现了以杨克主编的《中国新诗年鉴》以及黄礼孩的《诗歌与人》为代表的大量具有冲击力的民刊和以莱耳的《诗生活》为代表的大量诗歌网站;卢卫平、老刀、东荡子、世宾等诗人呈现在全国诗坛。

  纵观广东,无论哪一个地级市,都有一批相当活跃的诗人在写作,编刊物,已形成广东庞大、坚实的诗人基础。

  现在:成为中国诗歌重镇

  省作协诗歌创作委员会主任郭玉山表示,广东已经具备了成为诗歌大省的条件。目前广东诗歌创作以20岁~40岁的年轻诗人为主。根据省作协的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省各级作家协会中就有诗人近千人,这还不包括长期坚持写诗的一大批诗歌爱好者。广州、深圳、东莞和珠海都有新的诗歌群体兴起。两年前诞生于广州的一刀文学网,目前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诗歌网站。

  目前在广东,诗歌越来越成为个人的需要,郭玉山表示,“写小说有发财的,诗人就算再出名也不可能发财”,广东目前还没有一个诗人能依靠写诗来养活自己。一些诗人出版诗集也全是自费出版。目前广东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都比较快,诗人们本身的生活也好了,由于他们内心的这种需要没有放弃,使得他们能够从容地去写作。边生活,边写作应该是广东诗歌的标志。

  著名诗人犁青表示,广东诗歌在全国诗坛具有重要地位,广东已成为了中国的诗歌重镇。

  争议:广东没大师级诗人

  近两年来,广东省社科研究员朱子庆一直面对着外省诗人的争议。两年前,朱子庆在《中西诗歌》上刊发了一篇文章《广东:一个诗歌大省的新的崛起》,使他成为了以文字形式提出广东诗歌大省概念的第一人。

  但从此之后,广东诗歌大省地位一直受到一些外省诗人的争议,直到现在都没有平息。有外省诗人甚至发表文章指出,广东目前没有大师级的诗人,诗歌特色也不鲜明,难以称为诗歌大省。

  面对这样的争议,朱子庆显得很平静,“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反正我文章里引用的数据都是官方的。”

  广东诗歌界有关人士称,由于诗歌大省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标准,所以这个争议也许还将持续下去。目前,审美取向多元化已经没有产生大师级诗人的社会背景,目前整个中国都没有大师级诗人出现。但广东已成为全国诗歌创作最活跃的地区却是不争的事实。

  郭玉山表示,以前广东诗歌长期处于边缘化地位,所以广东作为一个诗歌大省的崛起肯定会受到争议。这种争议本身也体现出了广东诗歌地位。目前不管是从诗歌发表量还是从创作人数来说,广东都完全具备了诗歌大省的条件。

  猜硬币

  汪治华

  丢一枚硬币

  猜它落地时的正反面

  很多时候 是非便这样

  在一瞬间产生

  除非 你不玩这个游戏

  故 乡

  谢琼杰

  故乡有一口大大的池塘

  那是故乡明亮的眼睛

  池塘边有茂密的树林

  那是故乡长长的睫毛

  故乡的明眸里

  永远是蓝天白云

  记得我童年的梦

  就挂在那池边的树梢

  我在南方打工

  (节选)

  罗德远

  我在南方打工 成为浪子

  流浪真好 但很想家

  常在春节 坐一枚邮票的船回家

  告诉母亲 出外打工是为了自己

  也是为了让她扬眉吐气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