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记忆"系列之:七夕的浪漫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30日02:24 燕赵都市报

  

记忆

  夏季星空示意图

  

记忆

  黄梅戏《牛郎织女》

  

记忆

  皮影戏《牛郎织女》

  

记忆

  剪纸《牛郎织女》

  本报记者 刘学斤

  明晚是晴是阴?

  农历七月七日,或许绵绵细雨最能烘托人们在这一天的心境。在绵密生活穿越的传统中,七夕有着特殊的内涵,而无论阴晴,每个人都能给出自己的解释。

  惹人遐想的七夕,谁又不会为它心生浪漫?

  一、两颗星

  1970年代的乡村夜晚宁静,润美,一个起夜的孩子却很难独自消受:孩子以为有鬼祟布于四周,总要求祖母的陪护。天空熠熠闪烁,是星星的世界,孩子和祖母说着话,望情于满天繁星。

  “天街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在这样一个特定场景,顺着祖母的指点,孩子第一次认识了牵牛星和织女星,“那道亮光就是天河”。

  天河,孩子从课本上得知也叫银河,是由无数大大小小的星星汇成的。但孩子那个时候相信祖母说的话,天河真是天上一条有水的大河,牵牛星和织女星真是被天河分开的两个人,一个叫牛郎,一个叫织女。

  “仪景星于天汉,列牛女以双峙。”祖母讲的牛郎织女七夕鹊桥相会的故事,能叫孩子记一辈子。

  二、两颗星的浪漫

  牵牛织女原为星名,原不浪漫。

  人性化的牵牛织女在远古的《诗经》中隐隐约约已有苗头。考古上的实证则出现在出土的云梦睡虎地秦简中:“戊申、己有,牵牛以取织女,不果,三弃”,“取”通“娶”,这段记载可称为牛郎织女故事最早的一种雏形。

  但牛郎织女的故事未沿这条路子走下去,至东汉别开了生面,由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之一走出了一片柔肠婉转的新天地:“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会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这首诗并不费解,能写得如此简白缠绵让我们不得不叹服先人艺术表达造诣之高深。近乎同时,浪漫的鹊桥的意象也成形了,同为东汉人的应劭写了《风俗通》,“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之说,据说来自清人严可均所辑此书佚文。

  其后详细的描述是南朝梁人殷芸的小说: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孙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纴。天帝怒,责令归河东,许一年一度相会。

  两颗相距十万八千里的星星就这样染上了有滋有味的人间烟火味道。唐宋时更多人加入到这个浪漫故事的再创作中,借题发挥,连对现实社会有万千困惑的杜甫也不但问“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还要问“牛女年年渡,何曾风浪生”?

  明朝冯梦龙写情史亦实亦虚,情疑类有一节述牛郎织女故事,综合了前人成果:牵牛织女星隔河相望,至七夕,河影没,常数日复见;每年七月七夕,夫妻一会,会则乌鹊填桥而渡,故鹊毛至七夕尽脱,为成桥也。

  冯梦龙还描摹了织女的形象:“衣玄绡之衣,曳罗霜之帔,戴翠翘凤凰之冠,蹑琼文九章之履。侍女二人,皆有殊色,感荡心神。”

  我们对织女的直观印象,却来自黄梅戏演员严凤英主演的电影《牛郎织女》。这出戏也叫《天河配》。内容与文献所载有所不同,故事中的天帝在戏里换成了王母娘娘。

  王母娘娘成了讨人厌的悲剧制造者。但每每看罢此戏,仍由不得想到牛郎织女一年能有这样一个约会,真是美丽至极;两颗星的浪漫,不但美丽而且简直可说是凄美,悲剧之美的所有元素都含蕴其内了。

  由此不禁念及宋人秦观的鹊桥仙词: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于是光景又转,柳暗花明了。

  三、两颗星衍生的节日浪漫

  所有的神话传说都会从天上落于地下。

  天上的浪漫迟早要在地上生根,吐翠。

  牛郎织女的故事孕育了七夕节,丰富了人间的浪漫。

  将七夕作为节日欢庆据说早出现于汉。《西京杂记》说,汉宫彩女“至七月七日,临百子池,作于阗乐,乐毕,以五色缕相羁谓为相连绶”。

  西晋周处在《风土记》中对七夕记述得颇为世俗:其夜洒扫于庭,露施几筵,设酒脯时果,散香粉于牵牛、织女,言此二星当会。守夜者咸怀私愿,或云见天汉中有奕奕白气,有耀五色,以此为征应,见者便拜,而愿乞福乞寿,无子乞子,唯得乞一,不得兼求。

  梁朝宗懔《荆楚岁时记》则记“牵牛织女聚会之夜”说: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针,或以金银瑜石为针,陈几筵、酒、脯、瓜果、菜于庭中以乞巧,有蟢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双针竟引双丝缕,家家尽道迎牛女,不见渡河时,空闻乌鹊飞”,宋朝人过七夕同样具象实在。周密《武林旧事》说:七夕节物多尚果食。茜鸡及泥孩儿,号摩睺罗,有极精巧饰以金珠者,其直不赀,并以蜡印凫雁、水禽之类浮之水上。妇人女子至夜对月穿针,饾饤杯盘,饮酒为乐,谓之乞巧。及以小蜘蛛贮盒内,以候结网之疏密,为得巧之多少。

  吴自牧《梦粱录》说:七月七日谓之七夕节。其日晚晡时,倾城儿童女子,不论贫富皆着新衣。富贵之家于高楼危榭,安排筵会以赏节序。又于广庭中设香案及酒果,遂令女郎望月瞻斗列拜,次乞巧于女牛。或取小蜘蛛,以金银小盆儿盛之,次早观其网丝圆正,名曰得巧。内庭与贵宅皆塑卖磨喝乐,又名摩睺罗孩儿,悉以土木雕塑,更以造彩装襕,座用碧纱罩笼之,下以桌面架之。用青绿销金桌衣为扩,或以金玉珠翠装饰尤佳。又于数日前,以红熝鸡果食时新果品互相馈送。禁中意思蜜煎局亦以鹊桥仙故事,先以水蜜木瓜进入。市井儿童手执新荷叶,效摩睺罗之状。

  此后有关七夕衍生的节俗,大都脱离不开上述。

  乞巧是七夕节流传至今的重要习俗之一,咸丰年间固安谓之“丢花针”,民国年间文安谓之“投花针”。据说女人乞巧时,“以碗贮水,曝热日中,投绣花针于水面,谛视水底,针影成云雾花鸟之影者好;成剪刀牙齿之影者次之;如其影粗如槌,细如丝,直如矢,则以为拙”。

  女人的巧与拙当然不会这么简简单单地决定于一枚绣花针。但乞巧的民俗确也反映出普众的一种现实需求心理。为什么在七月七日乞巧?大概是女人们都倾慕织女那一手能织漂亮云锦的手艺吧。想想云锦是什么,云锦可是我国一种历史悠久的高级提花丝织物,色彩鲜艳,花纹瑰丽如彩云呀,能织云锦的女人肯定是巧女人了。

  或许正因为如此,河北一些地方干脆把乞巧节叫女节或女儿节了。没人否认,女人是这一天真正的主角。

  女人把七夕前一天下的雨,叫洒泪雨;当天下的雨,叫洗车雨。两种雨都跟牛郎织女的鹊桥会有关。孩子们不喜欢七夕有雨或阴天,他们盼望七夕晴天,那样可以仰望星空,等来“河汉间奕奕有光景”,然后静静站在葡萄架下,谛听牛郎织女久别重逢后说话的声音,即便恰如民国年间《高阳县志》所说:“不满十五岁之儿童在葡萄架下、井旁,可闻织女之哭声”,也罢。

  四、浪漫的七夕行者

  闰七月多年不遇。“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七夕节,今年我们可以过上两次了。

  “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渊源,有遍及神州的民俗基础,有牛郎织女的忠贞形象和优美故事,有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积淀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评介七夕节时有这样含情的表述。对于这样的表述,我的态度是:宁愿以行动去证明。

  河北人尚秉和在其《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说:七夕白日曝衣,夜陈瓜果,祀牛女二星。士女月下穿针乞巧,备见唐宋小说与诗歌中,盖织女嫁牵牛,牵牛负天帝钱十万不偿,帝罚之,只七夕许与织女渡河相见。自汉时即有此说。《淮南子》:七夕乌鹊填河成桥渡织女。以事涉情恋,动人慕思,虽明知为附会,历代称说而不已。

  “历代称说”足以表明牛郎织女传说具有的现实价值。

  内丘的牛郎传说成为了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该县城东关“玉皇庙七月七活动,是专门为祭拜、祝愿牛郎织女鹊桥相会而设”,以我的疑痴,据介绍去寻,以为会找到一种牛郎织女传说的源流,去后才发现这里有佛有道,有玉皇庙、观音庙、财神庙、大圣庙,可谓能满足各路信仰之需,却偏偏没有供奉牛郎织女的庙堂,问及,答说“要盖,正筹钱呢”。我风尘一路赶来,此刻顿时深感失望,事先在心里装满的牛郎织女故事一下仿佛空荡荡没有了着落。

  “等到七月七吧,那天再来,有庙会,还有戏看。”

  我似乎已索然,已不顾满含热情的邀请。“每年农历七月初一到初七,数万民众从四面八方云集东街玉皇庙内,不分昼夜,通过跑功,唱神戏,拜天棚地棚等仪式,祭拜牛郎织女,祈求婚姻美满,全家安康”,我自不怀疑这样的情景,初一未如所愿,是因为我没有赶上活动高潮的正日,若有机会,我还希望七夕来看“唱大戏《天河配》,焚化剪纸图案的天棚地棚”呢。

  七夕浪漫。

  谁让我是一个浪漫的七夕行者?

  

  ●与古人对话与现实对接

  本栏目欢迎批评、建议和参与。3种方式可与我们联系:

  ①电话:(0311)88631333-5719;

  ②电子信箱:jianggudi@sina.com或jianggudi@sohu.com;

  ③寄信:(050013)石家庄市裕华东路86号燕赵都市报《燕赵风物》专栏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