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真实记录灾难尽责不辞艰险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30日03:25 深圳特区报

  真实记录灾难尽责不辞艰险

  深圳赴广东灾区采访记者归来谈感受

  本报记者孙锦

  连续八个日日夜夜,分赴五个灾区,三十多名记者出色地完成了一场抗洪救灾的新闻战役,文字、声音和镜头便是他们的“武器”。昨日的“欢迎深圳赴广东灾区采访记者归来”座谈会上,来自深圳报业集团和深圳广电集团的记者们热烈而感人的发言现场更像是一部深圳媒体赴广东灾区采访的纪录大片,时而惊心动魄,时而催人泪下,时而发人深思,而纪录片始终贯穿着一个不变的主题——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责任感。

  奔赴前线

  发掘新闻典型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只有深入到一线,才能抓到最鲜活的新闻故事。”深圳特区报记者胡冬寒是赴韶关记者组的,他与在座同事们回忆起在前方报道中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例如,两姊妹被泥沙掩埋、18岁女孩成为五口之家唯一幸存者等,其中18岁坚强女孩的故事是最令记者们震动的。深圳特区报报道了韶关上长塘村副支部书记林建强为了挨家挨户电话通知村民们转移而贻误自己的家,最后房屋被泥石流冲倒,一家5口人只有大女儿幸存。深圳商报摄影记者张万极回忆起当时的情形,对女孩林罗莹顽强的生命力印象深刻:林罗莹被房屋水泥板压住下半身,当时她就一直想着要等水退后等待救援,凭借着惊人的意志力,女孩在13个人的帮助下经过了整整8个小时的路程从家里被送到了镇医院。

  胡冬寒还清楚地记得,为了不让刚刚经过抢救手术的女孩知道家人已经不在的消息,自己当时绞尽脑汁地设计了一些问题提问,生怕伤害到女孩。可是女孩的坚强却大大出乎了他的意料,其实她早已经知道实情,但并没有落泪,只是说要坚强地活下去,将来要读大学,最后还向记者作出一个“V”字手势表达必胜的信心。这一切反而让身为男子汉的胡冬寒有些“招架不住”。他坦言:“当时我采访完赶紧回去写稿,因为感觉自己如果继续在那里待下去,心里的那份难受会加剧,我真没有想到世上会有这么坚强的女孩!”

  艰辛路途

  几次遭遇险情

  在抗洪抢险报道路途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大雨中,只有记者的车向着与其他车辆相反的方向开去,因为记者们前往的目的地,常常是当地人们将要或已经要撤离的危险地带。深圳特区报记者朱良骏被分在赴河源报道组,相对其他几个受灾地区,河源的情况要略微轻一些,但是他谈起台风“格美”到来之后的一次夜行路,至今还心有余悸。那天,他们从惠州赶回河源灾区,因为暴雨,高速公路封路,只能改走山路,当时已经是晚上9点多钟了,由于汽车空调坏了,气温高,湿度大,汽车玻璃常常十分模糊,路况又十分复杂。这所有的一切加在一起,让在车上的人们十分紧张。朱良骏说,多亏司机师傅的驾驶技术好,才安全到达目的地,大家都松了一口气。

  深圳特区报的摄影记者李伟文在河源的蓝口镇也同样经历了一场惊险的冲锋舟之旅。他回忆说,当时救援人员正在使用冲锋舟转移当地村民到安全区域,由于从未有过乘坐冲锋舟的经验,几个村民一上船便同时都朝着一个方向蹲下,小小的冲锋舟一下子失去了重心,眼看马上就翻船了,幸好那位掌舵人富有经验,一个动作立刻让小船又找到了平衡。李伟文半开玩笑说:“其实我的水性很好,落水也不怕,可是相机怕落水啊!那样我就没法工作了。”

  采访水灾

  过家门而不入

  赴韶关报道组的张琨是深圳商报的一位年轻记者。巧合的是,他自己的家乡就在韶关,在此次洪灾中,他的家也被水淹了,但是他却连一次家门都没有进去看看。同事们半开玩笑地说他是记者里的大禹,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张琨是报道水灾,一次家门也没入。看到家乡遭遇到的灾难,张琨也感到沉重。他告诉同行的记者,大水冲走了乐昌市一年的国民收入。

  此次采访对于一位年轻记者来说,就是一场战斗,而且是一场终生难忘的战斗。张琨说,原本打算7月底回家探望家人的,但是接到采访通知,“军令”如山,他知道自己将会面临记者生涯中一次重要的时刻。比起同行其他记者,张琨的心情又因为自己是韶关人而多了几分复杂。在采访过程中,当采访那些失去家园的乡亲们,常常需要让他们重新记忆许多痛苦而恐惧的情景,实在是件非常残酷的事情。他说,当时只恨自己没有更多有用的词语来安慰老家的父老乡亲,所以尽一切可能真实地报道自己所见所闻成了唯一自己力所能及为家乡人所做的一点事情。怀着这样的心情,张琨对于报道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和危险当然无所畏惧。

  危难时刻

  镜头记录震撼

  作为一名文字记者,胡冬寒深深地感受到在灾难到来的时刻,一名摄影记者用镜头记录真实的职业精神令人感动和钦佩。“我可以站在远处看洪水,但是和我同组的两位摄影记者丁庆林和张万极,他们为了能捕捉到最鲜活的镜头,在被淹房屋顶上趴着拍洪水。尤其是张老师,那么大年纪了,还是冲在第一线最危险的地方,让我非常感动!”胡冬寒回忆说,好几次,他劝摄影记者拍下一些镜头,可以保证向后方发回报道就赶紧撤离异常危险的地带,但是几位摄影记者总是说,镜头还不够,还不够,他们感觉当时灾难现场的那种力量似乎总也不能用画面完全表现到位。

  深入灾区

  感受灾难无情

  深圳晚报记者黄娜是随深圳医疗队前往灾区的,她也是为数不多的娘子军。从事记者行业已经5年的她对于此次韶关之行颇有感触。她说,当时进入灾区映入眼帘的第一个镜头就是地平线以下全部都是倒塌的房屋。黄娜的第一感觉是:这里好像是战争和地震留下的残骸,而不只是一场台风所留下的一切。她深深地体会到大自然的威力和无情。

  黄娜还回忆到当时他们看到在路边一座残缺不全的房子前站着的一位中年男子,他正端着碗吃饭,当记者走上前问他,洪水把房子都冲倒了心情是否很难受时,那个男子突然号啕大哭起来。黄娜说,当时他们一群人里有护士还有义工,几乎都是女孩子,一个大男人面对这么多女孩子这样的哭泣,一定是非常的伤心。直到现在,黄娜依然记得当时的情景,着实令人感到悲惨。

  让黄娜始终难以忘记的另一个场景,是一位失去丈夫的妻子,家里的房屋刚被洪水冲垮,丈夫因为打捞尸体而落水遇难,在短短几小时里,家破人亡。也许是难以接受突如其来的打击,妻子只是木然地站在那里。黄娜说,虽然已经回深圳一段时间了,但那位灾民脸上无望的表情常常萦绕在她脑海里,觉得非常心酸。

  后方支持

  记者精神抖擞

  深圳的报纸、电视和广播上无数令人感动和震撼的水灾一线新闻报道引起了深圳社会的广泛关注。胡冬寒回忆说,在韶关采访时,当得知深圳向广东省灾区人民捐献了1亿元人民币时,感到非常振奋,腰板儿也挺得更直了,后来听说截至慈善义演晚会结束全市各界共捐献了9千万,这些钱都是救命的钱啊!其他记者们也都表示,不辞辛苦地采写报道算不了什么,只要让深圳各界人士了解灾区一线的情况,并唤起大家的爱心,为灾区的人民捐款重建家园,那就是对他们工作最好的一种回报。

  乐昌市的副市长当时还亲自打电话给深圳特区报的记者马培贵,感谢报道组深入一线采访,并送来医疗和粮食救助。为此,乐昌市委市政府专门制作了一面锦旗送给深圳特区报,表示抗洪救灾结束之后要亲自登门到深圳报业集团表示感谢。记者们都说,有了后方大量版面用以报道抗洪抢险的保证以及深圳各界人士的爱心支持,前方报道者们也都感到极大的精神支持和工作动力。

  洪峰边上

  记录新闻现场

  回想起赴韶关灾区报道的情景,深圳电视台记者汪小敏说,这次采访为了让深圳市民感受真实的灾情,采用了很多超常规的报道。台风“格美”来临前的前一天,据说第二次洪峰将于凌晨3点钟到达韶关,当天晚上考虑到安全的因素,因为他们没有熟悉的人带路,而且道路随时有可能被洪水冲垮,所以没有赶赴现场。第二天一大早,他们8点钟赶到现场,幸运的是,洪峰11点才到达,他们拍到了第一手材料。现场太具感染力了,平时他们很少在一条新闻中出现两次现场连线的画面,但那天他们超常规地发回两个现场报道。第一个是他们站在滚滚的洪峰边上,目睹洪水再一次冲袭废墟;第二个现场是他们冒险进入民居,将现场的真实情况展现在深圳市民面前。

  电台连线

  抢先发回报道

  “当时接到采访任务时,特别兴奋,因为广播在这种受灾严重的情况下,快速、高效的特点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的确,通过这次的报道,让广播的优势表现得淋漓尽致!”深圳广播电台898频道记者王侃说,到了韶关乐昌灾区后,他们每天发回5次现场连线报道。“第二次洪峰来临的时候,我们站在江边,现场连线把报道发回深圳,当时我们还现场采访到一家深圳企业正在给灾区人民捐赠物资,成为了当天最快报道第二次洪峰的深圳媒体。”

  王侃说,在灾区采访的几天里,有几个画面是让他记忆犹新的。“看着一个又一个的村落被冲走,真的非常心痛,踩在瓦砾上,就像踩在农民的心里,因为房子是农民一辈子含辛茹苦盖起来。在韶关乳源县的桂头镇,当地镇委书记陪我去采访,我看他穿的是球鞋,我问他为什么不穿雨鞋,他说当地经济不好,没有买雨鞋,就只买了凉鞋,当我问他为什么不穿凉鞋时,他说凉鞋都给老百姓穿了,当时我特别感动。”王侃说,整个采访让他感到社会责任感更强了。

  记者落水

  高高举起机器

  回想赴灾区采访之旅,深圳电视台记者李大新的落水经历让人惊心动魄。“当时梅江河已经决堤了,我们没有救生衣,但特别想拍到最前线的洪水镜头,于是冒着生命危险下水,在水中前行了1000多米。突然间,我看到李大新‘啊’的一声,在水中沉没了,我的心都沉了,马上往前冲。这个时候,我看到一台摄像机从水中迅速升起,然后看到了李大新的头。他站起来的第一句话就问:‘机器受潮了怎么办’。”李大新的同事李元电回忆起这段经历时,心情依然难以平静。

  “当时我不小心踩空,突然栽进水里了,当时我马上想到摄像机不能进水,否则就没法把现场震撼的场面传回给深圳的市民看。”李大新说,从水中死里逃生后,他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录像带拿到梅州电视台,让技术人员把带子取出来,把画面传回深圳。作为一位刚入行不久的年轻电视记者,李大新表示,通过这次的报道,自己获益最大的就是亲身体验到什么是真正的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责任感。

  压题图:昨在深圳特区报业大厦举行赴灾区采访记者座谈会现场。本报记者李伟文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