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中国最后的“狩猎部落”遭遇信息时代挑战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30日08:45 新华网

  新华网呼和浩特7月30日电(记者李惠子柴海亮)已经是上午时分了,在互联网上“畅游”了一个通宵的伊苏还昏昏沉沉地睡着,而在距他家130多公里的森林深处,比他大4岁的哥哥伊列早已走出帐篷开始了一天的劳作——看护散养在森林里的20多头驯鹿。

  虽说兄弟俩从小一起生活,但如今24岁的伊苏和哥哥伊列的共同语言却越来越少了。伊苏说:“伊列说的事,都是森林里的那些事,从爷爷那里我早就听够了。”而伊列说:

“伊苏说的那些事,我听不懂,什么互联网,跟我有什么关系?”

  俩兄弟的分歧源于不同的生活之路。伊列长年在森林里从事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古老生产方式——放养驯鹿,而伊苏则在山下的城里从事清洁工的工作。

  伊苏和伊列的故事是中国东北大兴安岭森林深处一个名为“敖鲁古雅鄂温克人”部落现状的缩影。一方面他们传承着祖先最古老的生产方式,另一方面他们必须直面现代文明的诱惑。

  3年前,生活在内蒙古自治区根河市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只有100多人的鄂温克族部落还一直沿袭着游猎和放养驯鹿的生产、生活方式,因而有“中国最后狩猎部落”之称。

  为了改善这群人落后、贫困的生存状况,2003年8月,中国政府依据自愿的原则,帮助他们进行移民;同时为保护野生动物,在猎民们放下猎枪后,支持他们放养驯鹿的传统生产方式,并为他们提供充足的野外给养、全部免费的医疗保障和最低生活保障金。

  敖鲁古雅鄂温克人的移民新村位于根河市城郊,政府投资1000多万元为62户、152名猎民统一修建了砖瓦结构的住房。每户居住面积50平方米,政府免费提供家具、有线电视、抽水马桶、自来水、电话和集中供暖的暖气。

  移民新村里有一座狩猎文化博物馆、一座敬老院,还有一所小学。这里的学生不仅要学习汉语、鄂温克语,还要学习英语,而且每周还要接受网络远程教育。

  移民新村如今成为了一个旅游景点,每年接待游客数千人。一些猎民通过向游客销售驯鹿产品和民族工艺品而致富。还有一些猎民通过互联网了解市场信息、推销产品。经营一家鹿产品专卖店的猎民张晓丽每天都要在家里通过宽带上网,了解鹿产品的行情,并偶尔通过网络推销自己的产品。

  面对敖鲁古雅鄂温克人的新生活,53岁的猎民阿荣布亦喜亦忧。“看到许多年轻人生活得很丰富,很现代,不用吃风吹日晒的苦,得了病又有医生给治,让人高兴。但是没有人上山养驯鹿,不会说鄂温克语,不会用桦树皮做生活用具,敖鲁古雅鄂温克人就不存在了。”内蒙古师范大学社会民俗学研究生龚宇,是敖鲁古雅鄂温克人中唯一的硕士研究生,她曾经也打过猎、养过驯鹿,她说:“敖鲁古雅鄂温克人的传统文化已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现代化而落入了夕阳余晖。在信息时代,弱小文化的式微是必然的,但有失有得,我希望这一过程越慢越好。”(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