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战友情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30日09:20 南方日报

  人间挚情

  张真宜

  在部队中,不论是干部还是战士,人人既是战友情的受益者,又是战友情氛围的制造者。我怀念阔别多年的战友,更怀念部队中那浓浓的战友情

  去年7月中旬,我因病住进了医院。这事牵动了亲朋好友的心,探视和打电话的络绎不绝。令我感动不已的是远在北京的齐朝文、陈金琦两位战友,在百忙中挤出时间,都夫妻双双专程来看我。难能可贵的是他们现在都是级别较高的国家干部,而我已是一名退休多年的老人了。

  齐、陈两位来访,同时带来了部分战友的联系电话,我随即拨通联系。一连串激动而熟悉的声音和滚烫的话语,一下子把我的思绪拉回到30多年前沸腾的部队生活,我沉醉于战友间真挚纯朴的感情的回忆之中。

  上世纪70年代初,我在天津某部队工作,这支部队与其他部队一样,在长期的作战、训练和执行其它艰巨复杂任务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敢打、善打硬仗的勇猛、顽强作风。如果说这种作风植根于全体官兵磐石般的团结,那么,“战友”这一亲切的称谓,所产生的感情效应,则是这种团结的一种源泉。在这支部队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处充满着浓浓的战友情,而这种战友情是人民军队本质的反映,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其他军队区别的标志之一。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这支部队就有几位连排干部,为了掩护战士免受敌人的弹片所伤而扑在战士身上,却自己受伤。在战斗和训练的长途急行军过程中,争着为伤病员和体弱者扛武器、背背包,到宿营地后,主动为战友打热水泡脚、挑血泡,冬天为夜里站岗的战友暖被窝等,在这支部队里已蔚然成风。

  战友间的互相帮助,互相关怀,不仅仅体现于训练、生活中的有形方面,更体现在经常谈心,交流思想,出主意想办法,解决一些疑难问题上。在我任这支部队指挥连政治指导员期间,曾开展推广过战士们创造的“一对红”活动。所谓“一对红”活动,即战士间自愿地结成对子,开展互帮互学活动。这种活动,既加深了战友间的感情,又达到了共同进步提高。

  与齐朝文结对的无线电兵小黄,有一段时间情绪低沉,常一个人唉声叹气。齐朝文发现后找他谈心,了解到家在农村的小黄,不久前女朋友来信说她母亲因病住院,动手术花了不少钱,负债累累,要小黄给寄些钱回去,而当兵才一年多的小黄,哪有多少钱可寄回去?因此愁眉不展。齐朝文一方面安慰他,一方面向我汇报。我发动连排干部和各班班长,自愿地伸出援助之手,凑了500多元(当时500多元已是一大笔款),以连队的名义写了一封慰问信,一起给小黄的女朋友寄去。小黄的女朋友接到信和款后,十分感动,给连队寄来了一封热情洋溢的感谢信。

  在这支部队中,不论是干部还是战士,人人既是战友情的受益者,又是战友情氛围的制造者。1967年冬天的一个傍晚,我的妻子肚痛得厉害,这是临产的预兆,而这时部队远离营房野营训练,没法派车送我妻子去医院。我正着急的时候,同事老郭从仓库借来了一辆三轮车,急急忙忙地帮我把妻子送到了3公里外的县医院。第二天,老郭又带着几名战士,用担架把我妻子从产房抬到病房。尤其使我感动的是一位战士,知道我妻子产后缺奶,他听人说吃鲤鱼可以催奶,可当时市场上没有鲤鱼卖。他便利用星期天,跑到农村,终于买回了两条鲤鱼。

  这支部队对转业干部的认真负责精神也是令人感怀至深的,它同样体现了深厚的战友情。1978年部队决定我转业之后,专门派一名干部陪我到广州联系工作,整整用了一个月时间,直至工作有点头绪才返回部队。接着,部队又派人将我住在北方农村的岳母的户口迁出随军,同我们一起南下。

  我怀念阔别多年的战友,更怀念部队中那浓浓的战友情。当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79周年之际,作此文以表庆祝。

  本版插图/张旭东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