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七夕距离我们有多远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31日00:00 东南早报

  □河南郑州李记

  在7月31日“七夕节”到来之际,来自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文联、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数十位专家学者聚会河北邢台,研讨“七夕”文化,并通过了保护“七夕”文化邢台宣言。在保护“七夕”文化宣言中,与会专家学者们一致认为,“七夕”文化是中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七夕”文化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的品质和坚贞不屈的爱情观

,对于构筑和睦家庭、建设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保护并弘扬“七夕”文化很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新华网7月30日报道)

  走在大街上,这个中等发达的城市里,大小的花店都在大搞“中国情人节”的各式活动。然而,不管是学术界的呼吁、媒体的渲染,还是商家的煽情,这个国产的情人节,总还是比舶来的“2·14”情人节少了些气氛和味道。

  报道说,今年6月,文化部公布了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七夕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并列为六大传统节日。一些政协委员也一再要求立法规定七夕为“中国情人节”。

  相比学术和商业对七夕的热情,现实中民众的反映未免过于平淡。我们不禁要问:学术和商业的七夕距离我们有多远?

  前几天,也就是7月2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宗迪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声称,七夕与爱情无关,不是中国情人节!将七夕弄成“中国情人节”,是“文人的鼓噪加上心思活络的商人炒作”。

  刘宗迪的研究和炮轰有多大的意义,不得而知。然而,一个有目共睹的、同时也是在学术界人士忧心冲冲的事实上,民俗的节日,除去春节、端午和中秋外,其他传统节日已经日益从我们的生活中淡出,渐行渐远。

  民俗传统节日,是我们传统文化中不可剥离的一部分。在许多专家和学者看来,对民俗节日的淡忘和遗忘,就是对传统文化的亵渎和背叛。这也就是学术界一再的倡议、政协委员一再要求立法规定六大传统节日为法定假期的原因。

  然而,民俗传统节日最终还是要回到民间去,它需要民众的认可、参与、和心理认同。

  “……过西洋情人节但不知道Valentine(情人卡)是什么;化装游行又不清楚Carnival(狂欢节)的意义何在;吃火鸡大餐不明白要对谁感恩;耶诞狂欢又没有任何宗教的反思;凡节庆都必定联系着宗教或文化历史的渊源。将别人的节庆拿来过,有如把人家的祖宗牌位接来祭拜,却不知为何祭拜、祭拜的是何人。节庆的热闹可以移植,节庆里头所蕴含的意义却是移植不来的。节庆变成空洞的消费,而自己传统中随着季节流转或感恩或驱鬼或内省或祈福的充满意义的节庆则又弃之不顾。究竟要如何给生活赋予意义?说得出道理的人少,手足无措的人多。”

  龙应台在《在紫藤庐和Starbucks之间———对“国际化”的思索》里的这段话,反过来说,同样具有实际意义。缺乏感知与心灵认同的、更少有民众参与的、只是停留在学术和商业层面的七夕,自然距离我们很是遥远。

  如果真的有一天,我们过七夕的时候,真的沦落为“不知七夕何夕”、像“过西洋情人节但不知道Valentine是什么”一样悲哀的时候,“六大传统节日”又有什么意义?那些嘲讽和鄙视“民粹主义”的人是什么感想?而这样的悲哀,是不是是更大的、更无奈的悲哀?而又谁,又该为这样的悲哀负责?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