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高度重视产业安全的监测预警和对策研究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31日02:09 光明网-光明日报

  观点摘编 ▲只有对产业安全保持高度的警惕,认真研究有关对策并付诸实施,才能防患于未然,从而把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的势头长期保持下去;

  ▲积极推动境外上市银行和其他优质企业回境内上市,创造条件,允许港澳台企业和外资企业在内地上市,使我国股民也能分享到内外资优质公司的发展成果;

  ▲应抓紧制定以《反垄断法》为主体的相关法律法规,确立外资并购管制范围,在赋予外资国民待遇的同时,确立限制外资并购的行业和领域,规范外资并购的审批制度;

  ▲从国家安全的角度提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具体方针、政策和策略,及时提出防范和应对损害国家经济安全的具体措施。

  任何一个国家,为了扶持本国经济发展,使本国人民在发展中获得最大利益,都非常重视产业安全问题。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同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密切,为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趋利避害,增强竞争能力,尤其要重视产业安全问题。

  当前为什么要重视对产业安全问题的研究

  产业安全是与国际竞争相伴随的问题。纵观世界各国发展的历史,有的国家能抓住机遇,迅速步入现代化行列;有的国家经济危机频繁发生,发展缓慢,无不与能否有效维护产业安全密切相关。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我国企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巨大的竞争风险。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使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就必须高度重视产业安全问题,善于规避各类风险,扶持和保护优势产业的发展。这关系着企业的兴衰存亡。

  外资大量进入和并购国内企业,必然引发产业安全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累计利用外资6000多亿美元,兴办了几十万家合资企业,特别是最近一个时期以来,外商独资化的倾向明显,并积极并购我国行业排头兵企业。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制造利用外资方面的政绩,毫无产业安全意识,支持国内企业接受跨国公司的兼并。如果不加防范,跨国公司就有可能在我国某些行业形成垄断局面,而国内长期形成的人才和技术积累也将拱手送给外方,由此带来的产业安全问题必须引起警惕。

  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企业都将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和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还比较落后,特别是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集团。在国际竞争中,我国企业总体上处于劣势地位,稍有懈怠,就有被跨国公司吞并的危险。只有树立起强烈的风险意识,采取正确的竞争策略,才有可能以弱胜强,以小胜大。

  我国经济发展目前已进入了攻坚阶段。过去20多年,我国依靠劳动力成本低等优势,使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占有了一定的份额,某些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已接近饱和状态,然而,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型产品仍然大量依赖进口和外资企业提供。实现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必须加快产业升级,在巩固和扩大劳动密集型产品市场占有率的同时,加快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已进入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在工业内部,重工业的比重已上升到68%,对能源资源的需求大幅度上升,如果不走以节约资源能源求发展的道路,仍然延续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增长方式,经济的快速增长将难以持续。同时,随着资本市场的开放,国外银行和投资公司大批进入国内,使国内经济与国外经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紧紧联在一起,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很容易传入国内,各类游资也会冲击国内市场,加大我国经济运行的风险。

  总之,当前重视和研究产业安全问题,决非杞人忧天,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非常现实的突出问题,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只有对产业安全保持高度的警戒,认真研究有关对策并付诸实施,才能防患于未然,把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的势头长期保持下去。

  现阶段我国产业安全面临的几个突出问题

  1.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是我国产业安全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长期以来,我们通过大量引进国外技术和设备,提高了国内企业的技术水平。但由于重引进、轻消化,重引进硬件、轻引进软件,以致造成引进再引进,长期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布的数字,2005年,美国申请国际专利45111宗,日本25145宗,德国15870宗,韩国4747宗,中国仅2425宗,在世界排名第十,这与我国经济总量和出口规模在全球的地位是很不相称的。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企业研发投入不足,技术开发能力薄弱,研发效率不高。去年,我国大中型企业中,开展研发活动的不到1/4,设立研发机构的不到40%,拥有发明专利的不到1/10,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为0.76%。根据国际惯例,企业研发投入应当占销售收入的5%,低于3%就将被市场淘汰,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一般占销售收入的10%以上。我国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过低是制约其技术进步和国际竞争力的首要因素,也是我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所面临的最大风险所在。

  2.能源资源环境对产业发展的制约不断加剧。由于粗放型的增长方式未能改变,经济增长对能源资源消耗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对环境的污染越来越严重。去年,我国GDP占全球的5%,但消耗的钢材占全球的37%,水泥占45%,铝材占25%,一次性能源占12%,淡水占15%。必须下决心摒弃粗放型增长方式,坚决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消耗比较低、污染比较少、技术含量高、劳动力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否则,能源资源的进口将使我国背上越来越沉重的包袱,环境污染造成的负面影响将大大抵消经济增长的效益,产业的持续发展将会因能源资源环境的制约而难以迈开步伐。

  3.外资对国内某些行业的控制和垄断将会严重制约国内企业的发展。目前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趋势加强,主要表现在六方面:一是产品和品牌本土化。通过合资或并购,充分利用中方品牌所拥有的影响力,取得原中方品牌所占领的市场;二是生产制造本土化。充分利用中国劳动力、土地等要素价格低廉的条件,在国内组织生产,同中国同行业企业形成竞争局面;三是营销方式本土化。跨国公司越来越重视对中国市场消费习惯的了解和把握,扩大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四是研究开发本土化。跨国公司通过在国内设置的研发机构,增强其对中国优秀人才和科技资源的吸引,谋求对科技前沿的持续垄断;五是采购本土化。外资通过扩大在国内市场对零部件和原材料的采购比例,增强其竞争能力;六是人力资源本土化。外商充分利用中国低廉丰富的劳动力,降低其生产成本,不断强化在国内市场的地位。最近一个时期,外商并购投资出现新的动向,并购重点转向重要行业的排头兵,一些行业龙头企业陆续被并购。在我国制造业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不少企业,已经和正在被跨国公司并购重组,表现出明显的产业垄断倾向。外商并购投资也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并购条件越来越苛刻,要求必须控股,并购对象是行业龙头企业,未来收益必须超过15%。这三条几乎成为跨国公司在中国并购的基本要求。跨国公司在华并购还表现出整体并购、全行业“通吃”的战略意图。跨国公司的并购还采取了分步到位的策略。有时为了得到一家合资企业,跨国公司就采取让其亏损的办法,直到将合资企业的中方拖垮,被迫将整个企业拱手相让,使合资企业最终变成外方独资企业。

  跨国公司在我国的并购,将从根本上动摇我国某些产业的根基,使我们丧失产业创新发展的能力,严重弱化我国产业的竞争力,固化我国产业在国际分工中的不利地位。跨国公司的并购还造成了我国多重利益流失。首先是战略利益的流失。行业排头兵企业是国家战略利益的主体,关系到产业安全和国家经济安全,这些企业被大量并购,加大了产业风险;其次是直接的经济利益流失。如装备制造业是我国目前成长最快的行业之一,预计2010年增加值将达到1200多亿元。并购装备制造业的排头兵企业,就等于直接控制了全行业的利润闸门;三是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一些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急功近利,自主意识缺失,主动迎合跨国公司的恶意并购。这种只追求眼前政绩的短期行为,投怀送抱地急于把国有企业转让出去,在客观上助长了跨国公司的并购行为。外资公司还通过财务运作转移利润、逃避税收,使国内人民的财富不能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而相应增加。

  4.金融开放带来一些新的不安全因素。近年来,随着银行业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外资入股中国银行的步伐不断加快,这有助于改善中资银行的治理结构,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同时也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弊端和风险。一是外资控制我国金融市场的风险加大。目前,单个外资机构在中资银行持股的比例不得超过20%,集合机构总持股比例不得超过25%。但从2007年起,即入世过渡期后,这一限制不再有效,外资持股比例将逐渐提高。如花旗银行有意取得浦发银行50%的股权。外资银行在华新设机构步伐也逐步加快,截止2005年底,有21个国家和地区的72家外国银行在中国设立了254家营业机构,随着入世过渡期的结束,新设机构有可能成为外资进入中国金融市场的主要形式。这样,一方面,外资银行通过对中资银行的持股,掌握国内金融业的基本情况,包括客户资料、市场布局、发展战略等;另一方面,外资银行通过新设机构,迅速扩大在华市场份额,在这种情况下,外资银行里应外合,中资银行被内外夹攻,外资银行控制中国金融市场的可能性大大提高。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配置资源的最重要手段,如果金融被外资控制,国家的安全就无法保障。二是危及我国信息安全。中资银行在引资过程中,极易造成信息泄漏甚至危及国家安全。外商通过整合客户数据将掌握客户信息,通过补充审计有可能造成信息泄漏。由于对外资会计师事务所缺乏有效监管,他们在华开展业务的过程中,泄密的可能性和危害性不可低估。三是造成财富外流。外资有可能是在基本没有风险的情况下分享我国经济发展的成果。四是争夺优质客户。在合资中外资银行注重争夺优质客户和核心业务,包括信用卡业务、住房信贷抵押证券化、代客理财和私人银行等业务,如果优质客户和核心业务被外资银行垄断,将不利于中资银行的长远发展。

  如何应对产业风险和挑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和收益总是同时存在的,企业要发展,必然要正确对待各类经营风险,把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当前,在维护产业安全方面应采取以下措施: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这是维护产业安全、规避市场风险的根本举措。要加大技术研发的投入,通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形成企业自主创新的机制,同时通过落实国家关于鼓励自主创新的各项政策措施,引导企业增加技术开发的投入。只有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我国中央企业应成为自主创新的主力军。但是目前中央企业技术研发投入强度还低于全国大中型企业的平均水平。要从考核指标、运行机制、产权结构、治理结构等方面深化改革,努力使中央企业成为带动行业技术进步的排头兵,成为落实自主创新战略的基本依托力量。

  2.大力扶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集团。我国经济总量已达世界第四位,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的数量很少。要在跨国公司内部建立行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基地,广泛吸纳人才,完善科研基础设施,通过这些跨国公司抵御外国跨国公司对我国产业的垄断。并积极走向海外,利用国外市场和资源,建立稳定的海外能源资源供应渠道,满足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对战略性资源的需求。

  3.大力培育产业集群。在一个区域内,围绕主导产业发展专业化分工,完善人才、科技、信息、交通等外部条件,形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这是发挥群体优势,维护产业安全的重要途径。我们要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地区形成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产业集群,努力增强市场应变能力和抗御风险的能力。

  4.重视研究应对金融和流通业对外开放后所带来的风险。要坚定不移地推进银行股份制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内控机制,客观认识境外战略投资者的作用,要清醒地认识到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主要是竞争关系,要通过引进国外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中资银行的管理水平,确保中方的绝对控股地位。要积极稳妥地推动中资银行先在境内上市,推动境外上市银行和其它优质企业回境内上市,创造条件,允许港澳台企业和外资企业在境内上市,以带动境内资本市场的发展,使我国股民也能分享到内外资优质公司的发展成果。要加快股权分置改革,尽快完善发审制度,简化审核程序,加快发展国内机构投资者。要加强和改善银行监管,严密监测、合理控制外资银行跨境资金流动,防止外资银行把高风险资产和非法交易资产从境外转移到境内。研究建立金融稳定指标体系和早期风险预警体系,提高对中外资银行潜在风险的监测和预警水平。要积极稳妥地发展能源原材料期货市场,以远期合同交易的方式,降低价格风险,使我国从国际价格的被动承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和调控者。要积极扶持发展国内现代物流业,防止国外物流公司和连锁商业对我国市场的垄断。

  5.运用法律手段维护我国产业安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都非常注重对跨国并购的监督管理,并制定了限制跨国并购的完备法律体系。如美国制定了联邦反托拉斯法、联邦证券法等,对跨国并购、证券交易活动作出了明确具体的规定。我国联想集团并购IBM的PC业务就受到审查,中海油并购美国尤尼科公司、海尔并购美泰公司,均因美国政府的干预而失败。我国要抓紧制定以《反垄断法》为主体的相关法律法规,设立跨国并购审查机构,确立外资并购管制范围,在赋予外资国民待遇的同时,确立限制外资并购的行业和领域,规范外资并购的审批制度。加快统一内外资企业的税收政策和监管政策,为各类所有制企业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大量事实证明,许

高度重视产业安全的监测预警和对策研究
多困难企业缺少的不是资金和技术,而是良好的机制。对确需转让的企业,应优先让国内企业兼并。要建立国家经济安全预警指标体系,及时反映国家经济的异常征兆,适时采取措施,将显性或隐性的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从国家安全的角度提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具体方针、政策和策略,及时提出防范和应对损害国家经济安全的具体措施。

  观点链接

  成思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用科学的态度对待产业安全问题

  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但同时也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形势,趋利避害,维护国家产业安全。产业安全本身应该是一个宏观问题,不是个别企业的安全。当然,企业如果都不安全,产业肯定就安全不了。要从整个国家产业的宏观角度来看待产业安全问题。对待产业安全问题,应该注意两种倾向:一是对产业安全问题麻木不仁,漫不经心。认为既然改革开放了,市场公平竞争,自由贸易,便丧失了警惕。这是很危险的。其实,即使像美国这样强调自由贸易的国家对国家利益问题都是非常重视的。在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前提下,绝不能对产业安全问题漫不经心。但是,我们也要谨防另一种倾向,即夸大产业的不安全,并以此对开放政策质疑。最近我看了几个主要的钢铁厂,设备基本都是一流的,有不少国外的先进设备和技术。如果没有开放,没有那么多外资的进入,没有这么多先进企业的建设,没有这么多外汇购买国外的先进设备,我们就不可能达到今天的水平。对外资要做客观分析,既不能丧失警惕,也不应一概视为洪水猛兽。产业安全的关键是我们的企业要做强,不断地提高企业竞争力,提高企业人员素质。同时,要加强企业的管理。使得我们的企业都努力争取做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只有这样,才真正能够保障我国产业的安全。

  纪宝成(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教授):

  从国家利益的战略高度来认识产业安全

  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我国的产业安全问题,最重要是必须从国家利益的战略高度来认识产业安全的重要性,从治理“新型市场失灵”的高度来重视治理产业安全。市场经济和全球化不仅无法超越国家利益,同时也无法完全自动地维护国家利益和产业安全。从现代经济理论最新发展成果来看,一个国家的产业系统的完备性、创新性以及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具有强烈的外部经济效应,简单的市场化和全球化并不能很好地保证一个国家的产业具有良好生态系统,产业的升级、产业的自我良性循环、产业的自我创新,都难以通过市场自发调节来完成,它是一种“新型的市场失灵”。这种市场失灵在发展中国家表现得更为突出。一个要维护国家利益和产业安全的发展中国家就必须将产业安全纳入政府管制的范畴,利用治理“市场失灵”的手段来治理它。

  金碚(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产业安全问题归根到底是产业竞争力问题

  我认为,产业安全问题归根到底是产业竞争力问题,也就是说,对于一个国家竞争力强的产业,一般不会存在产业安全问题。换句话说,通常是一个国家的产业竞争力比较弱的时候才会出现产业安全问题,而且并不在于产业是高新技术还是自主产业,只要这个产业比较弱就会认为有安全问题。要维护中国的产业安全,归根到底是怎样提升中国的产业竞争力的问题。论及提高产业竞争力,最基本的原理就是“有竞争才有竞争力”。但是,任何产业只要有国际竞争,一定会有安全的威胁。如果产业竞争过程中完全没有威胁,也就谈不上竞争。所以产业安全本质上总是以存在一定程度的安全风险为条件。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如果不参与国际竞争,就不会有安全问题,但如果与外资竞争,不管用什么方式竞争,都确确实实要承受一定的产业风险。

  李孟刚(中国产业安全论坛秘书长、博士):

  积极维护中国纺织产业的安全

  中国纺织服装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以每年8.9%的速度递增,并于1995年起连续10年保持世界市场占有率第一的位置,呈现出持续、强劲的增长态势。但与此同时,中国纺织业的利润率一直在3.5%左右低位徘徊,产业“经济规模”已有,而“规模经济”尚无。加之其他方面遇到的一些新情况,给我国纺织产业的安全发展预设了新的命题,中国纺织产业也因此面临“深水区”的测度。我们的一项研究表明,中国纺织产业目前处于“基本安全”的状态。尽管如此,由于中国纺织产业仍处于世界产业链的最低端,依靠大量的OEM来赚取少量的加工费,整个产业虽然具有相当的经济规模,却严重缺乏规模经济,这使得平均利润率仅为3.5%左右的中国纺织产业极易受到金融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波动。如果将这些因素考虑在内,则中国纺织产业实际的安全度还会更低,需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来维护中国纺织产业的安全。(中国产业安全论坛秘书处供稿)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