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改革,从均衡生源突破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31日02:45 安徽在线-安徽日报

  [3个月前,合肥市决定取消“同城借读”,一、六、八三所省示范高中联合招生,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化。3个月后的今天,这场中招改革在改变着什么——]

  3个月前,朱筱隽同学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成绩能名列中考统招生前茅,却不能想上一中就上一中。

  合肥市教育局局长刘正亚也没想到,眼下招生期间,他却能安心地坐在办公室处理公务,不受人情电话的干扰。

  这些“没想到”,皆缘于合肥市执行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方案。

  最高分学生进了八中

  7月下旬一个闷热的下午。在八中校长办公室,记者见到了高高瘦瘦的朱筱隽和她的父亲朱家礼。

  3年前,刚升入初中的朱筱隽就定下了“考上合肥一中”的目标。3年后的中考,她考出了统招生最高分(一中理科实验班除外)——693分。然而,这次招生改革,让她的目标转了个弯。

  7月16日,朱筱隽坐在电视机前,看一、六、八中学均衡派位的直播。而父亲朱家礼,作为学生家长代表,被请到了现场。在这次均衡派位中,三所中学联合招收的学生,按照统招生、指标到校生和择校生分为3个层次,每个层次再以“Z”字型分成均衡的3组,最后以抽签的方式将生源分配到三所学校。

  和全市关注中考的人们一样,朱家父女同时看到了这样的一幕:朱筱隽所在的A1组,被八中抽中。

  合肥八中一位教师告诉记者,以往生源如同“割韭菜”,一中选完六中选,然后才轮到八中。生源上的分层,让三校高考升学率梯度拉开。每年高考,最多是三所学校之间缩小差距,但位次变不了。

  而今年的改革,给了六中、八中证明自己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的机遇。三所学校,第一次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借读热”凸显教育资源不均

  “今年工作量减轻了80%!”合肥市教育局工作人员马先生感叹。

  减少了什么样的工作?

  “处理方方面面递来的条子啊!今年取消‘同城借读’,谁写条子来就直接送纪委!”

  合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合肥一中校长陈栋回忆:“我上世纪70年代考高中时,可以在八中等中学选一所。我选的是二中。原因很简单,我喜欢运动,而二中有个大操场。家长对此也没有干涉。”

  然而,进入上世纪90年代之后,借读之风始于青萍之末,风力渐大,终于在21世纪达到鼎盛。陈栋告诉记者,去年合肥一中的统招生为600名,借读生为300名,借读生占到了入学新生的三分之一!

  借读风背后凸显的是优质教育资源的极度不平衡。合肥市教育局基教处毛洪亮处长告诉记者,热门中学的优势地位是历史形成的。在升学率的风向标指引下,家长们形成趋同心理:孩子不上一、六、八中学,高考就没指望。奈何三所学校招生数有限,没考上的学生便想方设法挤去借读,出现了“二次招生”现象。

  “往年有些学生家长,孩子考分还没下来,就开始递条子。从7月开始,直到教师节,一、六、八中学的教学秩序都稳定不下来。而其他一些学校,往往招不满。”合肥市教育局局长刘正亚感慨道。陈栋也指出了“借读热”、“条子生”的弊端:不仅加重了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还滋长了人情风,另外,有的借读生不适合借读学校的教学模式,反而不利于自身成长。

  “重点中学、示范中学的提出,是在政府财力比较弱的时候,需要通过扶持、树立一些优质学校来辐射其他学校。但现在情况已不同了,省城教育资源极度不均衡的状况亟须改变。”刘正亚很肯定地说。

  均衡招生只是改革的开始

  借读风盛行于本世纪初,教育局的关注目光也就此锁定。2000年转业到合肥市教育局,刘正亚发表的第一篇教育学论文就是《教育功能、教育公平、教育均衡化》。

  2003年,教育局取消指标到校生的保底线,让一些文化课相对低的学生进入一中,旨在均衡各校生源,但调控的力度非常有限。同年,合肥市开始抓借读生的质量,将其纳入所在借读学校的评价体系。

  2004年,教育局调高借读费,原本想通过价格杠杆抑制住借读生数量,但收效甚微。“家长为了孩子根本不在乎多掏一、两万块钱。”刘正亚说。

  2005年,教育局又拿出“两头”的方案:学籍所在学校学生外出比例不能超过15%,省示范中学也相应规定了借读人数的比例,仍未刹住。

  2005年下半年开始,全省教育系统开始推广“铜陵经验”。然而,铜陵市教育资源矛盾没有合肥突出,经验不能照搬。合肥开始探索自己的模式:从省城最热的高中下刀,推动教育均衡化。

  合肥市开始推行新的招生方案。取消同城借读,一、六、八中学联合招生,优质教育资源扩容。六中、八中各扩容两个班级,三校联合招生达到36个班,每班人数从50人增至60人。同时,今年一、六、八中学分别在五中、二中、三中三所中学设立省、市示范高中共建班,省示范高中的辐射作用增强。毛洪亮告诉记者,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它对于义务教育的均衡化也能起到推动作用。

  陈栋认为,现在的做法是要把合肥市的教育资源拉平,改革的方向是对的,但均衡招生只是过渡。生源均衡了,下一步是各校师资力量、教学经费等软、硬实力的均衡和加强。要一步步走,最后才能探索出相对适宜的路子来。改革才刚刚开始。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