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各界人士点评获奖作品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31日05:56 长沙晚报

  《3.5万救命钱留给病友》一文,为什么能在近千件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中胜出,一举夺得一等奖?昨日,记者采访了社会各界人士,请他们从各个角度对这篇获奖作品进行点评。

  弘扬人间真情的精品

  张可夫(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长沙晚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作为社长,我在欣喜之余想谈三点感受。一是主流大报必须始终追求主旋律、高格调、高品位的主流新闻。综观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无一不是如此。《3.5万救命钱留给病友》就是弘扬舍己为人的人间真情的精品力作,是对当前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生动注解。二是一流报纸必须由一流报人来做。长沙晚报报业集团作为湖南首家挂牌成立的报业集团,主报《长沙晚报》多年来一直是省会长沙最有影响力的报纸。在这个以影响力决定市场的报业竞争时代,一流作品的影响力从何而来?就是要从有影响力的报道中来。而有影响力的报道必然是一流记者的作品。三是获奖看似偶然,但偶然中有其必然。中国新闻奖由于其获奖难,所以弥足珍贵。对于新闻空间相对狭小的地方媒体而言,要夺得一等奖更是难上加难。长沙晚报办报50年方夺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这枚金牌,显得有些“偶然”、“突然”,其实不然。偶然之中又有必然,从报社来讲,是长期坚持正确导向、坚持“三贴近”原则的结果;从作者来讲,是陈国忠个人长年深入采访、刻苦求索的结果。

  精品是报纸的一面旗帜

  邬恩波(长沙晚报报业集团总编辑):精品是报纸的一面旗帜,创优是提高办报质量的重要手段。我们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进一步加大精品工程的实施力度。对获得政府奖的新闻精品,继续给予重奖。同时,要进一步创新和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将社内日常创优与冲击高级别新闻奖更好地结合起来,将行业创优与市场创优更好地结合起来,并结合首席记者制的实施,对重点选题组织骨干力量,进行重点策划、重点攻关,不断推出像《3.5万救命钱留给病友》这样市场叫座、专家叫好、读者欢迎、业界肯定的新闻精品,以加强报纸的品牌推广、市场拓展,提升报纸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这篇作品救了我的命

  欧阳志成(新闻主人公):我对这篇作品有着特别的感受,恭喜这篇救了我性命的作品获得了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如果没有这篇作品的刊登,我可能早就命丧黄泉了。我当时将钱留给病友彭敦辉后,本来是带着绝望的心态离开的。后来看到《长沙晚报》的报道后,我感到非常惊讶,没想到彭敦辉将这件事告诉了媒体。这篇作品让众多爱心人士帮助了我,也给了我重生的希望。

  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

  陈方平(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院长):当前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是一个热点和难点问题。面对每一名患者,医院都希望能尽最大努力将患者的病痛治好。然而当患者没有治疗经费时,医院便要面对救死扶伤和自身生存发展之间的矛盾。目前社会各界都在探索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方法,其中通过社会来募集资金解决部分贫困患者医疗费用的问题,无疑也是个有效的途径。《3.5万救命钱留给病友》一文中的两位主人公,通过《长沙晚报》的宣传后,募集到了治疗经费,而医院也充分发挥了自身的技术优势治疗病痛,无疑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

  德高、情深、文洁

  季水河(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3.5万救命钱留给病友》一文,是一篇“寄至味于淡泊”的文章,文章将最丰富的感情用最朴实的语言表述出来,感人至深。该文可用6个字来形容,即“德高、情深、文洁”。生死抉择之际,将生的希望留给素昧平生的病友,这是怎样的高尚品德!对他人生命的热爱,高于对自己生命的热爱,这是怎样的深情厚谊!文章言语简洁精练、朴实无华,“披文以入情”,作者以有限的版面高度概括了新闻事实,感人肺腑、动人心魄!当前,我们正在践行“八荣八耻”,提倡社会主义新风尚,《3.5万救命钱留给病友》一文在此时代大背景下推出,不愧是一篇弘扬主旋律、鼓舞时代精神的上乘之作。

  和谐社会的强音

  肖燕雄(湖南师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新闻学博士):《3.5万救命钱留给病友》以其感人至深的事实和朴实无华的叙述荣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可圈可点之处多多。首先,选材准、意义深。当今社会上常听人们有“人心不古”的牢骚之言,而且这的确反映了部分现实。重者,一些人将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轻者,一些人表现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心态。如此“社会、他人与我何干”的思想和做派有悖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也有悖于社会主义道德要求。《3.5万救命钱留给病友》抓住了一个价值含量巨大的新闻题材,以具体、详实的报道讴歌了社会主义的人性美、人情美,突现了当今社会中美好的一面,天衣无缝地照应了当今建设和谐社会的现实主题。读者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像欧阳志成这样集鲜明时代特色和传统美德于一身的先进典型,显得尤为可贵,是落到生活实处的英雄人物。

作者:本报记者 易鹰 千灵坡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