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矽肺病:笼罩矿工的死亡阴影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31日07:59 兰州晨报

  对生活充满希望、对矽肺病懵懂无知的农民工在矿上找到了自认为能改变他们生活的营生,却不料半年或者几年后,严重的职业病纠缠上并不富裕的他们,等待他们的将是痛苦和死亡。

  截至2005年底,中国矽肺病病人已累计超过60万例,死亡17万人,每年新增上万人。我省与有毒有害作业点接触的人数多达14万人。尘肺病已确诊的病人达到11721人,主要分

布在煤炭、冶金、机械、采矿等行业,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近2亿元,与此同时,无数个矽肺病家庭在由此导致的贫困中苦苦煎熬———

  兰州市疾控中心李晓明主任的办公室桌下一直压着一份被划了红圈的报纸,上面的载文是:“尘肺病的普遍症状是胸闷、胸痛、气短、咳嗽、全身无力,重者丧失劳动能力,甚至不能平卧,连睡觉都得采取跪姿,最后因肺功能衰竭,呼吸困难跪着而死,其状之惨,令人目不忍睹!”对照这些悚人的文字,有1.17万甘肃人被判“死缓”。

  甘肃省矿产资源丰富,矿种多,随着经济的发展,矿业已占全省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6.17%,矿产品已占全省出口贸易总额的45.1%,大大小小的矿井也为我省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开辟了就业渠道。井下农民工干着最苦最累的活,游离在劳动保障体系边缘的下苦人,在对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却长期生活工作在恶劣的环境条件下。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对尘肺病的防治逐渐重视起来。2001年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职业病防治法》和《工伤保险条例》将职业病防治纳入了法制化轨道。但由于种种原因,尘肺病的防治形势仍然不容乐观,而且呈日益严重的趋势。《职业病防治法》颁布已经5年,可该法规定的各项措施和要求,在一些地方煤矿和乡镇煤矿还是一片空白。

  从电梯口到职业病防治办公室不过十几米的路程,他却视之为畏途,大口喘气、小步挪动,等坐在椅子上时,王宝的身体佝偻得近乎成了直角。

  或许大多数人并不知矽肺为何物,而没进过一天学堂、已经60多岁的秦安农民王宝(化名)却对这个名词有着切肤的认识。

  7月12日,记者在省疾控中心职业病防治所见到了王宝的X肺片。省疾控中心职业病防治专家告诉记者,他的肺部已经明显纤维化。肺部硬化的后果是:肺将缩成石块一般,造成患者呼吸不畅。即使呼进大量空气也不能通过肺部将氧气汇入血液,人将在这种状况下窒息死亡。

  从电梯口到职业病防治办公室不过十几米的路程,他却视之为畏途,大口喘气、小步挪动,等坐在椅子上时,王宝的身体佝偻得近乎成了直角。在这里他第一次见到了配有滤毒盒的口罩,而这本应是他工作时的常备用品。

  他告诉记者,自己原来一直在天水某矿做掘进工。矿上从没有人告诉他防护知识,工友们工作时就戴一个防尘口罩。矿里灰尘大得很,七八米远的灯泡只能看见一点红丝丝。矿中弥漫着灰,连矿井边的草木上也全盖着厚厚的粉尘,下班爬出坑道,工友们个个“灰头土脸”。这样的环境中,严重的职业病纠缠上了并不富裕的他们。

  在工友中,王宝是他们眼中“勤奋”的老哥。农忙时上地、农闲时下井,他的理想很淳朴:供三个孩子上学,并为孩子们挣下些娶媳妇的积蓄。然而理想还没完全实现,2年前的他就深感自己抡不动锄头了。

  王宝7月12日这天是来看X肺片结果的。看过后,走路喘粗气、一咳嗽就吐血的他又踏上了搜集证据的漫漫行程。

  原来,职业病的诊断并不像其他疾病只需医生诊断,它需要申请者提供三方面资料。包括病人的职业史:现在和过去从事何种工作、接触何种职业有害因素、从事有害工作的时间、每天接触的时间和量、生产场所防护设施等;职业病危害接触史和现场危害调查与评价:生产环境劳动卫生条件、使用的原材料、助剂和生产的成品、半成品、劳动操作过程、操作方法、生产环境存在的有害因素监测结果等;临床表现以及辅助检查结果:历年职业性健康监护档案和近期职业健康体检资料等。但是记者不知道王宝什么时候才能搜集到这些证据?这些证据又能给他带来什么?

  疾控中心的专家还清晰地记得为小雷检查时的情景,当时他不停地喘着粗气,肋骨一根根凸了出来,腹部深深凹了进去。因为全身消瘦,他的头颅显得不合比例。

  对于可能患职业病的农民工,大多与企业没签合同、工作环境污染情况无从得知、检测数据根本就是空白、获得老板证词更是异想天开。好在与王宝同病相怜的小雷(化名)还有证明劳动关系的证据———能够让他看到自己获赔的希望。这个玉门青年在前些日子搜集到了申请职业病诊断的证据并顺利拿到了“矽肺病Ⅱ+”的诊断结果,将他工作的私营金矿告上了公堂。

  2003年,初中毕业、刚刚22岁的小雷在玉门某金矿打工,一月能挣1000多元钱,不需什么技术,对他这样的农村青年来说是个不错的营生。但由于井下管理工作落后、许多管理者法制观念淡薄,加之农民工普遍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导致许多农民工患上尘肺病。

  他的工种是“风钻工”,每天都会被钻出的浓尘盖得灰头土脸,脸部除了眼睛,嘴、鼻子、耳朵里都是灰,吐痰都会吐出泥块。一收工,他就赶忙洗脸,但钻入肺中的粉尘却再也洗不掉了。那时的他哪里知道选择粉尘过多的工作会遭此厄运。

  去年以来他就开始感到呼吸困难,全身乏力。深感体力不支的他前往省疾控中心做职业病诊断,可因为手续不齐全,他只得回乡。在拿到了村委会的证明材料、上岗前学校的健康证明和工友的证明后,2006年1月,省疾控中心为他出具了“矽肺II+”的诊断结果。医务人员在他的“职业性健康检查表”中的“气短、胸闷、胸痛、咳嗽、心悸、消瘦”等临床表现项中划上了钩。

  大量的医学研究表明,尘肺病是由于肺内吸入大量粉尘,导致肺组织不断纤维化,影响通气、换气功能,进而导致全身性疾病。患者胸闷、胸痛、咳嗽、咳痰、劳力性呼吸困难、呼吸功能下降,最后导致心肺病、呼吸衰竭而死亡。目前世界上尚无特效药物,只有通过辅助治疗的方法缓解症状,而目前效果较好的洗肺可减轻症状3-5个月,而费用却是3-5万元。据估算,这样的病人每年需要花费1万多元才可能延长寿命。

  不止是王宝、小雷,矿上的人天天生活、工作在粉尘中,他们对生活充满希望、对矽肺懵懂无知,但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大多工友都患上了尘肺病。

  “陇南康县某金矿的掘进工唐某,自参加工作至今17年来未做过一次职业健康检查,近日被省疾控中心尘肺病诊断小组诊断为II期矽肺,年仅37岁。据了解,该矿还有近50人从事井下开采作业。去年10月,来自榆中金星冶炼厂的黄某在省疾控中心诊断为尘肺,他的尘肺片被中心尘肺病诊断组集体诊断为矽肺II期,年仅27岁,因无用人单位提供的职业史,此人至今无法提供相关资料。玉门镇的潘某,男,23岁;天水秦安的李某,男,34岁,分别在玉门、内蒙古某金矿打工,均患上了严重的尘肺病,但他们的同伴仍然未做过职业病检查。”这是省疾控中心关于尘肺病防治工作严峻形势的一段描述。

  不止是王宝、小雷,矿上的人天天生活、工作在粉尘中,他们对生活充满希望、对矽肺懵懂无知,但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大多工友都患上了尘肺病。

  截至2005年底,我省与有毒有害作业点接触的人数多达14万人。最为严重的尘肺病已确诊的病人达到11721人,主要分布在煤炭、冶金、机械、采矿等行业,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近2亿元。

  目前,仅省疾控中心每年诊断出的尘肺病病例达160例之多。职业病发病呈上升趋势,职业性健康检查受检率偏低。省卫生监督所职业放射卫生监督科有关职业病防治的数据令人震惊:由于目前我省的职业病体检率也只是18.08%,也就是说,80%的劳动者没有得到体检,实际上发病情况仍处隐匿状态。

  在2002年6月,省疾控中心对某石英砂厂62名农民工进行职业性健康检查,共检查出14名尘肺患者,患病率高达22%。这些尘肺病患者均有年龄偏低(平均年龄31.36岁)、接尘工龄短的特点(平均接尘工龄3.21年)。

  其实这病并不难防,采用国家规定的“施湿作业”,同时坚持戴口罩作业,一边轧石一边喷水就可以降低患病危险。

  如今在许多私营矿井都能见到尘土飞扬的工作场景。7月12日,省疾控中心职业病防治科包科长感叹,其实这病并不难防,采用国家规定的“施湿作业”,同时坚持戴口罩作业,一边轧石一边喷水就可以降低患病危险。但现状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劳动者职业病常识的缺乏和部分用人单位法制观念的淡薄、对经济利益的贪婪,一些劳动者现在仍然在毫无防护或没有有效防护的恶劣环境中劳作,用自己宝贵的健康甚至生命换取暂时的收入。

  在卫生部门下矿宣传职业病时,不少乡企、私企不配合职业病卫生安全工作,至今未申报职业危害因素,亦未悬挂警示标识,甚至未安排从业工人进行健康检查和建立个人健康档案;矿上高危害因素(高粉尘)作业岗位工人,多数为未签订用工合同的农民工,厂家没有为他们建立健康档案,不配备卫生防护用品。同时,在用工方式上,大量使用临时工、季节工、轮换工,短期使用,从来不做体检,严重地危害了工人的健康,侵害了工人的健康权益。

  而在城市中也没有几家企业愿意主动来省疾控中心做项目评价。在包科长的记忆中,自2001年以来主动来此完成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的企业只有3家。

  对此,省卫生监督所在要求企业新改扩建项目时应严格执行职业病防治要求,必须接受卫生部门的审查,并进行职业病危害评价;对已有职业病危害的企业逐步进行治理,改进工艺,减少或消除职业病危害因素;对有关企业现场职业病危害强度和浓度进行监测,对劳动者进行定期健康体检,对已发病的职工及时治疗、挽救。省卫生监督所举报咨询电话:8278675 。

  本报记者赵汇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