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地铁与国铁南京南站三套方案对接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31日08:46 南京报业网-金陵晚报

  【金陵晚报报道】 7月27日,本报独家披露了地铁一号线南延线的最新动态。这几天,不断有读者致电本报咨询南延线车站建设的相关情况,其中以地铁与国铁如何在南京南站地区对接最受关注。

  记者就此问题咨询了相关专家后了解到,由于国铁南京南站场站的具体规划尚未出台公示,所以与之配合的南延线南京南站站没有确定最终的方案。目前,规划设计部门设计

了3套方案,等待国铁南站方案的最终“拍板”。

  背景:南站建南京第一枢纽

  在1号线南延线的12个车站中,南京南站站是最重要的节点所在,在南京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中,地铁3号线、1号线南延线、轨道交通高架6号线和机场轻轨线均将汇集于此。

  此处未来将形成集铁路和城市轨道、公交系统紧密衔接的现代化枢纽中心。

  专家告诉记者,虽然国铁南京南站车站设计方案尚未公布,但确定为高架车站,设有京沪高速铁路4座站台、宁芜铁路两座站台和沪汉蓉铁路的3座站台。

  建成之后,南京南站规划将是现有南京站的6倍左右,接送的旅客也将是南京站的9倍,80%以上的客流将在南站被分流,届时将取代南京站成为第一交通枢纽,同时也将成为长三角地区最大的枢纽中心。在这样的情况下,地铁方面准备了3套方案等待国铁方案的敲定,并选择与其对接。

  方案一:离开国铁单独建

  专家介绍说,由于目前国铁南京南站的规划设计尚不成熟,建设时间也不明确,所以地铁方面有意向离开国铁单独建设。

  这个方案就是将地铁车站设在火车站南广场规划的玉兰路下,站位避开了火车站站台区,北段设在火车站南广场,主体横跨南广场前的规划道路,跨十字路口设置,为地下两层车站。在火车站南广场设有一对出入口。据介绍,这个站位在车站南端是带配线的明挖区间,其轨道上部空间可利用作为开发空间。

  专家介绍说,这样建的好处是与国铁的配合难度小,因为车站避开了火车站站台区,避开了火车南站不明确不稳定的复杂因素。而区间下穿火车站站台区,与火车站的配合相对简单,只需要国铁高架车站的柱网与地铁区间配合。这个方案注重了综合效益,考虑预留和使用的灵活性,可以照顾到火车站南片区居民的出行。但专家也表示这个方案需要乘客出火车站后到广场乘地铁,换乘距离相对较远。而且是地下两层,造价相对较高。

  方案二:与国铁共用大厅

  “如果国铁南站的方案能够早日公布下来,我个人推荐方案二。”专家介绍说,方案一的建设虽然可以不受国铁建设的影响,但造价高且建成后换乘不方便,设计建设部门一直希望能采用与国铁对接的方案——共用车站大厅。

  专家说,这套方案就是把地铁车站建在高架火车南站的站台下方,规划的玉兰路上。这个方案中,地铁的站厅在地面一层,站台在地下一层。地面一层站厅可与火车站出站厅合建为共用的大厅,而上一层就可以坐火车。

  据介绍,这个方案的优点是乘客下火车后,无需出站,即可换乘地铁。与国铁可实现“无缝对接、零距离换乘”,而且由于是地面一层,地下一层,埋深浅,造价低。乘客垂直乘降距离非常短。

  专家说:“这个方案最具理想性,但与国铁的配合难度很大,因为车站的设计施工与火车站密切相关。

  方案的实施无论是从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受到铁路的牵制。如果在南延线实施阶段,南京南站仍无稳定规划方案可以配合,这个方案就很难实施,甚至地铁设计预留与火车站衔接的设置也将因为不稳定的因素而废弃,到时候会很被动。”

  方案三:国铁地下两层

  通过以上两种情况的综合考虑,相关部门又提出了地铁南京南站站的第三套建设方案:地铁车站设在高架火车站站台区下方,规划的玉兰路下,但变为地下两层车站,车站建设形式上与方案一相同。

  专家介绍说,方案三就是把方案一移到了国铁南京南站的下方,建成后的换乘条件介于方案一与方案二之间,乘客出站后,即可换乘地铁。同时,在与国铁的配合难度中,此方案居于中间位置。“由于采用了地下两层车站,设在玉兰路下,这个方案不占用火车站场用地,只需出入口、风厅与国铁配合、国铁高架车站的柱网与地铁站配合,比较实际。”专家说,如果国铁建设时间滞后,且各方面条件不能匹配,则采用离开火车站的方案一作为推荐方案。如果国铁南京南站的设计施工时间能与南延线的建设时间匹配,各方面能够密切配合,规划设计部门推荐方案三。陶菲曹卫新

  (编辑小娜)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