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31日11:49 红网-三湘都市报

  本版撰文/特派记者薛小林

  本版摄影/特派记者 杨抒怀

  感谢汝城县委宣传部、道县史志办 协助

  五岭,自古为划分行政区界的地物标志,横亘在桂、粤、湘、赣交界处,很长一段时间也是蛮荒之地的代名词。红军离开江西苏区后,后有追兵,南北有国民党军队夹击,惟有向西以山川为屏障,从敌军空隙中穿过,才能杀出一条血路来。直到抗战尾声、内战爆发前夕,毛泽东仍然十分重视五岭的战略地位:“建立五岭根据地,利用湘粤桂赣四省交界之矛盾,日寇失败后我亦可以立脚。”

  1934年10月红军渡过于都河后,在赣县、南康、信丰、安远一带遭遇第一道封锁线,由广东军阀陈济棠部把守。陈自称“铜墙铁壁,坚不可摧”,然而由于其自身和蒋介石之间的矛盾,早先已和红军达成协议,即给后者借道放行。因前沿部队接到通知滞后,激战仍不可避免。

  2006年6月20日,我们驱车来到信丰县新田镇百石圩。车路难行,快到圩上时遇到一辆卡在泥中的货车,只得下车步行。这天不逢赶集,加之天气炎热,本很短小的街上行人稀少。在这个地方出现一圩场,纯粹因地偏去四邻都不方便。

  在圩口处,就看到了长征途中牺牲的第一位师长洪超的墓。墓地修葺一新,原为一难以辨认的荒地。2005年4月,洪超的战友张爱萍(时任红三军团四师十二团政委)之女张小艾前来拜谒,见杂草丛生、墓冢湮没其中,离开时在墓前站立良久,后主持加以修护。

  百石圩直街组78岁的老教师刘声亮回忆,红军到达圩上是1934年农历九月十三日,正逢赶集,人们议论着红军或者白军来了。此前一段时间,刘看到过陈济棠的部队在圩一带的山头挖了许多战壕,筑了许多碉堡。碉堡四周是木头做的栅栏,外围地面上安有削尖的竹锥,“这些碉堡都很坚固,所以我们的洪师长牺牲了。”

  刘在家里听到了枪声。当时红三军团的指挥部就在刘家,仗打得非常激烈,刘感到害怕,驻在他家的红军战士就安慰他。后来红军摧毁了圩附近的碉堡,红军的宣传员站到山头喊话,要前方的守军不要打了,未能见效,于是用小钢炮摧垮了前面大屋下村“万人祠”的驻军,活捉了一个叫侯德泮的队长。

  刘家的房子至今保存当时的模样。刘声亮带我们上楼梯,在二层的一间木板阁楼里,见到了红军用过的马灯、火把、蓑衣、伞、红缨枪等,墙上还有1959年涂抹过的红三军团留下的标语。这些物件直到2005年张小艾来时才面世,此前长辈们只嘱咐小孩“不能动”。

  上世纪50年代,刘去邻近的古陂镇开会,知道圩后面的墓是红军墓,就带着学生去祭扫,并不知墓主姓名。刘记忆中最早来看洪墓的,是1996年左右新西兰的一名记者。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