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3度到零下10度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31日12:00 光明网
徐迅雷

  这是一个平凡的冬日,1962年1月11日,星期四,晴天的北京,气温“3度到零下10度”。

  这是一个不平凡的大会,1962年1月11日到2月7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由县委书记以上七千多干部参加,前后开了28天,被称为“七千人大会”。与会人数如此之多、会议时间如此之长,空前是肯定的了,绝后也有可能。

  长久以来,没有人完整地研究那么重要的“七千人大会”,如今终于有了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员张素华所著的这本《变局——七千人大会始末》,填补了党史研究上的一段空白。不是学究式的刻板,而是随笔式的叙议,好读好看又发人深省,至少我喜欢。

  自“七千人大会”上溯4年,是“大跃进”的开始;后推4年,是“文革”的发端。在这样的历史节点上,“七千人大会”担当着初步总结“大跃进”经验教训的功能,有着“白天出气、晚上看戏”的民主氛围,个性那么强、气质那么浪漫的“一把手”毛泽东,也一定程度上做了自我批评,实在是难得的。

  作者在书中阐述了一个重要的观点:打下毛刘分歧的楔子。“七千人大会总结了建国以来12年特别是1958年以来4年的成绩和经验教训,使全党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达成了共识,但也留下了毛刘之间的分歧,这也是七千人大会引人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见该书第278页)我比较认同作者的这一观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不但没有实现原来的预想,相反还使本来就很脆弱的国民经济遭受重大挫折,致使全国经济一片萧条,饿死了很多人。“大跃进”的首倡者是毛泽东,他喜欢强调“天灾”,对于成绩与缺点,总是拿“九个指头与一个指头”作比;而常常深入调查研究的刘少奇,则注重讲“人祸”,他引用湖南农民的一句话,说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七千人大会”打下的毛刘分歧楔子,成为后来毛泽东发动“文革”的一个潜因。

  “七千人大会”时期,整个中国的主角当然是毛泽东;而“七千人大会”上,刘少奇是重要的主角,大会的工作报告是刘少奇作的,而他在报告之外、一个没有讲稿的重要讲话,更是感人至深。刘少奇这是真正的现场发挥,“滔滔不绝,一口气就讲了3个小时”,如今在《刘少奇选集》下卷能够读到详文,今天读来还是能让人心潮澎湃,因为这是有感情有良知、实事求是的讲话,刘少奇在讲话中没有掩饰全国糟糕的经济形势,提出了“三分天灾,七分人祸”的尖锐的判断!就在1961年的春天,刘少奇曾回湖南家乡调查44天,他太知道实际上是个什么情况了。薄一波对刘少奇的表现,评价是具有“大无畏的革命勇气”;吴冷西的评价是具有“非常的胆略”。

  但是,有良知的真话,就意味着麻烦,这种“麻烦”往往不是“急病”,而如艾滋病毒,能够潜伏很多年!“聪明”的人是不会去讲这种“惹麻烦”的话的,林彪就很聪明,这位工于心计的副主席,对于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这“三面红旗”,十分坚决地、充分地予以肯定,他说,三面红旗是正确的,是中国革命发展中的创造,人民的创造,党的创造!他说社会主义建设是可以大跃进、应当大跃进的,大跃进是正确的;他说人民公社具有很多优越性,他还抛出“付学费”理论,说“我们付出一点学费是值得的,付了学费,学到了本事,本事就能够转化为物质,不是转化为原来所消耗的那个相等的物质,而是几倍、几十倍、几百倍增加了的物质”!如此“大拥、大顺”的话,当然听得毛泽东心里头很舒服,用现在的时髦话来说,就是“爽歪歪”。

  “前因”如此,“后果”就可想而知了。后来林彪成了写进党章的“法定”接班人,刘少奇则无可奈何地举起《宪法》,留下一句“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在批斗中撒手人寰。那是“一个人”至高无上的时代,那是“一个人”说了算的环境,这一个人的喜怒哀乐,不仅影响了“同一条战壕里的战友”的命运,而且影响了一个国家的命运。“不是一人能领导,那容百族共骈阗”,这样的“喜乐会”上的颂词,却无意中写出了“一人领导”的可怕,一人好则好,一人不好则天下倒霉,这是怎样的一个制度环境?

  这样的制度环境,与诸葛亮《出师表》里的情形不相上下:“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所以诸葛亮希望“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一个国家的兴亡,冀望于“一把手”的“亲贤臣、远小人”,这是多么可怕的情形,因为一个人他多么的睿智聪明,也只能根据他一个人的喜恶、一个人的感觉、一个人的“法度”,作出一个人的判断。而一个人的判断无论对错,都要坚决施行,那么从“3度”到“零下10度”的气候变化,就再“正常”不过了。

  一个人说了算的“自由”,最终造成什么样的后果,这个已经众所周知;何况毛泽东还是一位诗人,浪漫得不行,与这种浪漫气质伴生的自由主义气息,在七千人参加的这种重要会议上也不时洋溢出来,他想什么时候召集开全体人员开大会就什么时候,他想把会议延长就把会议延长,也真够浪漫自由的;就像此前的庐山会议,开着开着就突然转换了主题,把彭德怀给弄了下去,罪名吓死人。治大国已经不像烹小鲜那样小心谨慎,而是像写诗一样如意自由呢!

  好的制度设计,能够造就好的政治家;不好的制度安排,能够毁掉本来可能成功的政治家。“七千人大会”就这样打下了“亲小人、远贤臣”的楔子,后来伟人导演的“历史剧”成了一个巨大的悲剧,但那已不是个人的悲剧,也不是历史的悲剧,而是国家的悲剧、制度的悲剧。

  “七千人大会”这个巨大的会议毕竟已经成为历史,仅仅只说会议本身的功过是非意义是不大的,我们应该深切反思背后的政治制度。文学家大仲马曾这样阐述“政治”:“在政治上,没有人,只有主义,没有感情,只有利害;在政治上,我们不是杀一个人,而是移去一个障碍物。”我们应该记取。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