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出国求善治的过程也应“善治”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31日15:20 国际在线

  作者:童大焕

  古往今来,世界上一切优秀的制度和文化,总是吸引着四面八方的人们奔涌来朝。这样的历史何其相似:100年前的1905年12月至1906年7月,五位清政府大臣先后赴美、德、奥、俄、意等14个欧美国家考察宪政,“考求一切政治,以期择善而从”,预备立宪;100年后,五位四川官员赴美“顶岗培训”。不同的是,前者派出的是中央大员,目的在寻求“制

度之道”;后者派出的是地方官员,主要着眼于较为中微观的“治理之技”。

  自2003年以来,官员出国培训热在中国持续升温。而公众对其中高成本低收益之处的非议,也始终未歇。今年6月上旬,一则新闻再次将“官员出国”的质疑和指责推向风口浪尖,据韩国“新村运动”中央研修院称,在未来3年,中国将派出3万名农业官员到韩国考察学习。按照该机构的打算,在今年为来自中国的约1万名公务员,安排“培训7天、观光3天”的研修计划,精明的韩国人还特别推出了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旅游商品”。北京市市长王岐山则在今年北京市人代会上讥讽说:“以前,听说南斯拉夫的奶牛养得好,中国人就经常去学习参观。当地的官员就对我们讲,‘中国人就是爱学习,连我们的奶牛都认识中国人了!’”

  在体制不同、文化传统不同的大背景下,简单停留于“小技”的模仿而不致力于“大道”的改进,取回的经难免南橘北枳;即使情形再好些,亦时时陷入“我们改变了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了我们”的矛盾与困境。如果是这样,则热闹的官员考察运动难免成为官员福利和文凭镀金的代名词。如果官员选拔机制是一个好筛子,自然会筛选出最能为公民服务、最有先进理念和操作技能的人担任相应的政府工作。反之亦然。

  不可否认,有的学习,之所以强调身临其境和“环境熏陶”的重要,就在于这种感同身受的认知和体验,将有可能成为挑战传统世俗社会,包括一切制度和文化、习俗陋习与陈规的最稳定、最持久力量。如这次参与“顶岗培训”的官员刘欣,据说现在就很警惕公共管理中的随意性。在他看来,国内的制度设计,给干部尤其是一把手的随意性空间太大,而依据法律的制度性控制太弱。“党和政府提倡为老百姓办实事,这个出发点本来是好的。但如果缺乏决策分析,太随意,这件事也办,那件事也办,就成了被现代政府管理理念所诟病的‘总喜欢control(控制)社会各个方面’的大政府。”同时,即使从“善治”层面上,从技术管理层面学习他国的先进管理经验,亦大有可观之处,大有可能帮助我们以更广阔的视野、站在历史的高度上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

  因此,让官员出国培训无可厚非,但前提有三:一、对出国考察培训的政府花销,必须有明确的法律约束;即使是企业赞助和对方支出,也应该有相应的法律约束。否则,难免出现花纳税人的钱、办自己的事的大手大脚和财政失控现象。二、应该进行严格的过程控制,对官员出国培训的过程进行全面公开,做到公平、公正。什么样的官员出国,怎么学、学什么、行程如何、花多少钱都要对公众有个交代。必须因事设人而非因人设事。应该交给人代会讨论,并纳入财政预算,公开接受普通公民的监督。三、即使学“技”,也应有轻重缓急之分。比如困扰我们多年的教育、医疗、住房制度改革问题;长期拖中国后腿的中国农民的土地产权问题、房屋产权问题、社会保障问题;征地拆迁问题等等,都是亟待解决的迫切问题。而上述三个方面的内容,无论是公共财政、约束和监督官员,还是突出社会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都是政府“善治”的、基本的必要组成部分。

  官员出国考察和学习,是一个努力寻求善治的过程,也必须符合善治理念和程序,否则,没有“程序正义”支撑的“目的正义”,可能目的未达到,公帑却耗散不少,政府公信力反而受损。

  来源:东方早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