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本报记者今晨连线贝鲁特闻到哨烟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31日16:44 深圳晚报

  本报记者今晨连线贝鲁特闻到哨烟

  连日来采访生活、工作在黎以战火中的中国人,和他们共同期盼战争早日结束

  

本报记者今晨连线贝鲁特闻到哨烟

  今日凌晨4时14分,本报记者再次拨通凤凰卫视记者温爽所住酒店房间的电话。

  这是本报“黎以冲突·炮火中的中国人”报道中的一部分。连日来,本报记者通过各种途径采访、关注身处中东炮火中的中国人,报道他们的生活、工作情况。他们有的在当地成立家庭,这次没有随撤侨人流一起回国;有的坚守在人道主义救援队伍第一线,冒着生命危险奋力工作;有的迎着炮火而上,日夜奔波,第一时间报道最新战况。

  本报记者在跨国连线采访中深深体会到,为数并不多的中国人,却在战火中始终闪烁着人文关怀和人道主义救援的光芒。

  连线贝鲁特

  一天只吃两顿饭

  >>>>今日凌晨4时14分、昨日凌晨4时30分,本报记者两次拨通凤凰卫视记者温爽在贝鲁特酒店房间电话,温爽告诉记者:

  通过中国驻黎巴嫩大使馆了解,现在还在黎巴嫩的中国人只剩下30多位,大部分在贝鲁特。有一些是开中餐馆的老板,还有部分是与黎巴嫩人结婚、长期居住在此的中国女性。

  在贝鲁特差不多每天都只能吃到两顿饭。每天早晨在酒店的第一顿分外重要,下一顿要等到下午4时才能吃上,所以“早上吃饱”成了至理名言。冲突爆发以来,贝鲁特的物价有所上升,有“中东巴黎”之称的贝鲁特本来物价水平就很高,现在更是“白居不易”。

  大部分餐馆酒店都已经歇业,少数仍在冒险营业的餐馆也大都提高了价格。刚到这里的时候几乎所有店铺都关门,出门打车非常困难,除非通过酒店叫车。最近一两天情况稍有好转,一方面这几天轰炸较少,另外经过3星期后,人们也需要补充生活用品,已有一些店铺、餐馆开了门,但据当地人介绍,比起战前贝鲁特的繁荣景象还差得很远,那时贝鲁特的堵车情况非常严重。

  难民从南部逃亡到贝鲁特北部后多数被安置在学校、公园里,他们出来的时候多数都没能带上东西,只能靠政府发放的床垫等暂时栖身,水和食物非常有限。但令我印象非常深的是他们特别乐观,有些小孩依旧玩得很开心。有个小伙子对我说,从小到大几乎都是在类似的环境中度过,早已习惯了。

  (在记者和温爽第一次通话接近尾声时,住在同一家酒店其他房间的陈晓楠打来电话,和温爽商量第二天的工作安排,记者只能暂时中断采访。两人商量了很长时间,记者一小时后拨通陈晓楠房间的电话依旧无人接听。)

  连线贝鲁特

  两小时路费100美元

  叙利亚和黎巴嫩边境的5个陆路关口,4个关口已被炸毁。凤凰卫视记者陈晓楠一行通过目前惟一一个人道救援通道,以100美元价格说服黎巴嫩司机经过近2小时的行驶到达贝鲁特。并在途中展开工作,发回图像和电话连线报道。

  (本报记者昨日中午联系上陈晓楠,她正在商量采访事宜,委托温爽接受本报记者的提问。今日凌晨再次拨通她在贝鲁特酒店的电话时,传来的是一个陌生的男音。问过方知,陈晓楠已于北京时间昨日下午2时许前往大马士革,乘今日凌晨2时的班机返回香港。)

  陈晓楠:7月25日凌晨,通过叙利亚和黎巴嫩边境进入贝鲁特

  连线特拉维夫

  不敢不穿防弹衣

  >>>>7月29日傍晚,本报记者第一次联络凤凰卫视记者严明时,他正在从海法前往特拉维夫的途中。昨日凌晨,记者和刚刚在特拉维夫安顿下来的严明通了电话。之后当地时间晚间,严明乘飞机转往巴黎,接替他的人也将到达以色列。

  海法几乎成了死城

  海法现在的人烟已经非常稀少,即使是在市区,我们也可以飙车。因为已经既没有人也没有车了。海法是个不大的城市,中国人很少,固定居住在这里的大概只有20多位。一位据说是资格最老的华侨在此地经营中餐馆已经30多年了。他们显得处变不惊,反应非常冷静。

  经过多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居民已经习惯战争场面。以前也不断有巴勒斯坦人的炸弹攻击等,伊拉克战争期间也曾有过导弹袭击,因此火箭弹攻击并没有对这些人造成太多惊慌。我问他们为什么不走?他们说,走有什么用啊?(是不是因为产业很难抛舍?)火箭弹也没那么巧就砸在头上,听天由命吧!看着他们觉得挺可怜的。

  为了就餐,我们找到一家中餐馆,问老板为什么不关门歇业,他说,正是因为别人都关门了,留下来的人终究要吃饭啊,所以只要开门,肯定还是有生意做的,不会太吃亏。如果关门走了,一两个月没收入,还得赔上房租。虽然还开门做生意,但战争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目前的客流连平时的一半都不到了,可谓惨淡经营。

  战区必须穿防弹衣

  从海法到特拉维夫,一路上感触很深。在海法,每天空袭警报不断,警车、消防车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都习以为常了。其实海法和特拉维夫距离很近,只有80公里,但是由于真主党火箭弹的射程有限,靠近黎以边境的海法处在战争的直接威胁下,特拉维夫则是一片太平,一颗炸弹都没有挨到。特拉维夫的旅馆全都爆满,非常难找住地。以色列北部的几个海滨城市都很漂亮,游客很多,现在这些游客只能保命为先,撤到特拉维夫。北部的很多居民也都已经跑到南部,有的强迫休假,有的甚至直接就弃家南逃,很多都是老人、孩子一起全家避难。

  出于安全考虑,进入战区之后,以色列国防部有规定必须穿着防弹衣和钢盔,否则会被当场驱逐到后方。防弹衣太沉,穿着它又沉又热,太阳底下一晒,人非常辛苦。在战区做直播的时候必须穿着,否则违反纪律,看来安全也是有代价的!

  特拉维夫一切照旧

  从海法回到特拉维夫,从前线回到了后方。这边车水马龙,海滩上泳客如织,晚上夜市热闹依然,一切照旧,一点都感觉不到100多公里外正发生着一场全球瞩目的战争。但经常有武装直升机从北部飞过来,正好从海滩浴场上低空掠过,巨大的轰鸣声让人觉得,战争离我们其实非常近。

  奇怪的是,在海法时上网条件非常好,也许是因为那里只剩下了记者的缘故;在相对和平的特拉维夫上网反而有些困难,网速很慢而且经常断线。我估计是因为这几天来特拉维夫的人员暴增,很多人都要与外界联系,导致网络不胜负荷。

  战线传真

  中国维和工兵营执行繁重救援任务

  开着挖掘机救助黎平民

  联合国在黎巴嫩驻有一支1991人的维和部队,旨在监督以色列和叙利亚执行联合国决议、帮助黎巴嫩恢复行使主权、监督停火和提供人道主义援助。这支联合国维和部队里,有一支今年3月底刚刚派驻黎南部辛尼亚地区的中国维和工兵营。以“维持和平”而不是“强制和平”为任务,这支182人的部队必须保持中立。

  执行繁重救援任务

  几天来,根据联合国驻黎巴嫩南部维和部队(简称联黎部队)司令部的要求,中国工兵营参加了联黎部队组织的人道主义救援行动。工兵营官兵在行动中不畏艰险,忠实履行使命,成为黎以冲突爆发以来执行最繁重救援任务的联黎维和部队。

  4小时疏通一条路

  24日,苏尔市一栋三层楼房被炸,一对夫妇、3名妇女和两名儿童被埋在废墟内,中国工兵营奉命前往执行人道主义救援任务。当时,通往苏尔市的道路已有多处被毁。路上有两个直径20多米的巨型弹坑和两个直径10多米的弹坑,还有一处被炸毁的加油站废墟堆在道路中央。

  为尽快修通驻地至苏尔的道路,工兵营官兵组成以副营长唐尚平为首的道路抢修分队,动用一台装载机、一辆自卸车和两辆装甲救护车,对道路采取了填平弹坑、构筑迂回道路、清理废墟垃圾等多种抢修措施,经过4小时奋战,终于疏通了工兵营驻地至苏尔的道路。

  开着挖掘机去救援

  27日,工兵营接到另一项在苏尔市的救援任务,他们立即开着一台挖掘机、一台装载机、一辆自卸车、一辆工程修理车、两辆救护车赶到现场。只见楼房已完全成为废墟,周边建筑物也摇摇欲坠。据说,当时楼房里有两个小孩、两名妇女和一对夫妇。官兵们迅速用锯子、斧头、锤、锹、镐等工具在废墟中搜寻遇难人员。工具用不上的时候,他们就徒手上阵。搜寻现场尘土飞扬,气味刺鼻,呛得官兵们头晕目眩。这时候,官兵们就往口罩上洒一些风油精,然后继续投入工作。这些天,中国军人就这样一直奋战在救援第一线。他们渴望冲突早日结束,不再有无辜平民被战争吞噬。

  (新华社记者潘立文王昕)

  连线大马士革

  隔岸观火很平静

  >>>>7月29日中午,本报记者联系上了在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的凤凰卫视记者鲁韬。

  鲁韬向本报记者介绍说,大马士革市面平静,生活一如往常,似乎两个邻国间连天的炮火与叙利亚人毫无关系。事实上叙利亚政府的策略可以用内紧外松来形容。由于国际社会希望叙利亚能在调解黎以冲突中发挥作用,叙利亚可能在选择合适的时机介入。出于自身安全的考虑,叙利亚也担心被卷入这场冲突,但暗地里也已经有所准备,叙国防军已经开始在边境部署。

  叙利亚的哈马斯武装与政府立场保持高度默契。哈马斯政治局委员纳扎尔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哈马斯不会卷入当前的以黎冲突,也不会在军事上向黎巴嫩真主党提供援助。纳扎尔一方面认为,黎巴嫩真主党对发动绑架以军士兵的军事行动负有责任,同时他认为以色列是在利用这点作为借口,发动针对全体黎巴嫩人民的战争。显然,有了前车之鉴,哈马斯无意卷入黎以冲突,以免落下引狼入室的恶名。

  受本报记者委托,鲁韬已向中国驻叙利亚大使馆了解中国侨民在叙利亚的情况,目前本报记者仍然与其联络中。

  中国战地记者日记

  爆炸声震得门窗颤动不已

  为了保证新华社在黎巴嫩的发稿,记者汪静舒和她的爱人兼同事老潘留在了贝鲁特,她在日记中记录了炮火下的生活。

  7月13日星期四

  早晨6点多钟,我和爱人被轰炸声惊醒。在这声惊雷之前,以军的报复行动主要集中在真主党武装控制的黎巴嫩南部地区。

  难道战火已经烧到了贝鲁特?

  “不好,可能是以色列轰炸了贝鲁特近郊目标。”我爱人潘立文突然从床上坐起,他跳下床,飞快地朝办公室走去。

  电话那边证实了老潘的猜想。听老潘说以色列飞机轰炸了黎巴嫩首都贝鲁特南郊的哈里里国际机场的跑道,还轰炸了贝鲁特以南20公里处的两座桥,从而切断了贝鲁特通往南部的交通要道。

  这才是开始。

  7月14日星期五

  下午我们去了超市,一是想储存些生活必需品。二是想了解一下普通百姓的心理和市场情况。超市里挤满了购物的人,货架上的食用品已基本被购空。上货员不停上货,可还是供不应求。

  以色列的轰炸比昨天密集了。强烈的爆炸声震得分社门窗颤动。我们怕强烈的爆炸会把窗户玻璃震碎震飞伤人,于是晚上抬了个床垫挡住了玻璃窗。这样做还是第一次。

  7月16日星期日

  使馆出于安全考虑,开始撤离在黎巴嫩的中国公民和华侨。当天将有6名中国公民通过黎巴嫩陆路关口进入叙利亚境内。前一天,包括部分驻黎中资公司成员、香港游客在内的51人在使馆王书平参赞以及其他官员的护送下,安全地进入叙利亚境内。

  7月17日星期一

  凌晨3点多,我们被突来的电话铃声惊醒,是同事王昕从使馆打来的。她告诉老潘有紧急情况,刘向华大使让他速到使馆开会,并让我赶快收拾行李,随时准备撤离。

  北京方面决定老潘和我留下,王昕撤离到叙利亚待命。

  7月18日星期二

  由于黎巴嫩安全形势不断恶化,使馆决定让老潘和我从分社搬到使馆大楼地下室掩体里住。

  地下掩体确实比较安全,听说掩体周围的墙壁都加了防爆网。但里面空气不好,而且通风设备的噪音很大。外面不时响起强烈的爆炸声,我和老潘一夜基本上没有入眠。

  7月21日星期五

  今天老潘又要外出采访难民。由于传说以色列要炸贝鲁特市的公路隧道,我们只有绕远路进入贝鲁特中心市区,半个多小时后,我们找到了萨纳伊阿公园。一进公园大门就看到到处都是老人、妇女和孩子。一派嘈杂、混乱。

  7月23日星期日

  由于使馆组织的第六批华人华侨今天早上要撤离黎巴嫩,所以我和老潘起床比较早。这批撤离的中国公民和华人华侨共有24人。大家忙活着往运送侨胞的大巴士上搬运矿泉水和其他饮料,并将国旗覆盖和固定在巴士的顶上,以让以军看清楚这是中国的撤侨车辆。

  中国女子黎巴嫩日记

  美丽海滨却被军舰污染

  7月23日星期日晴

  周日是去教堂的日子。

  今天,所有不怕炸弹、敢冒着生命危险出去的人都去参加了一个人的葬礼。他是黎巴嫩知名电视台LBC的一名部门经理,周六以色列轰炸电视和无线信号转播塔的时候,他正在坚守岗位。

  楼里来了不少南方逃难者。

  7月24日星期一晴

  清晨醒来,我需要出去透透空气,感受一下花香鸟语、看儿子疯狂地骑自行车、暂时忘却战争的存在。

  推开楼门,一股恶臭,几乎要吐。远处的垃圾堆成了山,一只猫咪在上面兴奋地寻找它的早餐。在垃圾公司工作的叙利亚籍员工全部离开,总经理亲自带领部分黎籍员工昨天在贝鲁特市中心清理垃圾——昨天晚上的新闻。

  7月25日星期二晴

  由于赖斯的来访,昨天贝鲁特平静了一天。

  下午4时45分,我正在收看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直播的《今日关注——战火纷飞的贝鲁特》。突然,两声巨响,肯定又是贝鲁特南区。紧接着直播节目的现场传来了很多救护车的声音,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鲁健问前方记者是不是贝鲁特拉起了警报。

  7月26日星期三晴

  今年黎巴嫩的夏天实在是难过。先是阴了一周,加上战火硝烟,弥漫的粉尘被高高的贝鲁特山挡住了东行的去路,滞留在黎巴嫩的上空,让人感觉无法呼吸。这个礼拜又出现持续的高温,空气湿度也很高,坐在家里,一边写日记,一边闻着自己身上的汗味。真想跳到海里去游泳!可是,黎巴嫩的美丽海滨已经全部被污染,海面上漂着厚厚的一层油污,这些都是以色列的军舰留给黎巴嫩海的纪念。(闻慧)

  7月23日,萨莫拉尼等24名华人华侨从黎巴嫩撤离,抵达中国驻叙利亚大使馆,并将在随后两天陆续回国。新华社发

  7月28日,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法国士兵帮助侨民登上法国军舰“西罗科”号。新华社/法新

  一个小女孩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港口准备和父母乘船离开黎巴嫩。新华社发

  7月27日,在黎巴嫩南部城市苏尔,联合国驻黎巴嫩南部维和部队中国工兵营的官兵在废墟中搜寻。新华社发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