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科学应对灾害——访中国气象局局长秦大河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31日18:58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7月31日电(记者姚润丰)今年以来,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自然灾害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为什么一些地区的自然灾害在一段时期内集中发生?如何积极防御这些自然灾害?中国气象局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31日接受了新华社记者专访,并就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记者:今年以来,我国气候异常多变,灾害频发,请您谈谈包括我国在内的全球一

些国家和地区发生自然灾害的总体形势?

  秦大河:自然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宝贵而丰富的资源,同时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也给人类带来了灾难。1月下半月,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频繁发生暴风雪和寒流,其中仅在欧洲地区就造成300多人死亡。4月下旬巴基斯坦中部地区极端最高气温高达49.5摄氏度的高温热浪造成至少137人死亡。5月15日,印尼首都雅加达以东约400公里的墨拉皮火山开始爆发。7月上旬至今,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持续高温热浪,造成141人死亡。7月17日,印尼爪哇岛南部海岸海底强烈地震并引发海啸,袭击爪哇南部沿海一带,导致668人遇难,287人失踪。

  我国每年受各类灾害影响的人口达4亿人次,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高达2000多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以来,除干旱面积偏小外,暴雨、雷电、台风、沙尘暴、低温冻害、雪灾、酸雨均偏重。截至目前,因上述各种气象灾害以及森林火灾、泥石流等衍生灾害造成1382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近1000亿元。特别是7月中旬以来,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我国接连两次遭受强台风袭击,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严重且频发的自然灾害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特别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记者:为什么会发生自然灾害,一些地区自然灾害又为什么在一段时期内集中发生?

  秦大河:自然灾害的发生都有其内在的原因,同时它与地球系统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有着紧密联系。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是由大气、海洋、岩石、生物、冰雪等多个圈层构成的复杂巨系统,每一个部分都处在变化之中,一些变化缓慢温和,另一些变化短暂而剧烈,剧烈变化所形成的巨大能量瞬间爆发,形成极端的天气气候事件和地震、火山等,继而导致灾害。

  今年我国自然灾害较多、较重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异常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偏多,强度偏强。例如暴雨、大暴雨出现的频率比以往增加。台风强度增强、登陆台风的破坏性增强、移动路径异常,加之与其他天气系统配合,容易导致我国南方一些地区的强降雨,引发严重的洪涝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二是,今年冬春季和初夏气候系统的异常,冬春季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偏低,西太平洋暖池区海温偏高,使得东亚季风活动加强,副热带高压位置偏西偏强,从而增加了向我国大陆输送的水汽,同时诱导台风频繁发生,并增加了登陆和西行的几率。然而,虽然今年我国遭受的自然灾害比常年同期偏重,但并不是历史上最严重的年份。截至目前,台风造成的灾害损失虽然是自1997年以来最为严重的,但1996年的台风损失和死亡人数都比今年严重得多。此外,暴雨洪涝影响的范围与造成的损失也远比1998年要小。

  记者:人类需要如何科学应对、积极防御这些自然灾害?

  秦大河:严重自然灾害并不可怕,关键是要科学应对、积极防御,必须坚持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事实证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建设活动加重了自然灾害。特别是上世纪中叶以来,由于化石能源燃烧造成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在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灾害逐渐增多,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淡水资源日益匮乏,大气和水污染日益严重,生物多样性锐减,海平面上升,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

  为此,我们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上,保护自然环境,加强生态建设,节约资源能源。要尊重自然规律,调整工业特别是对自然环境具有较大影响的工程建设布局。要未雨绸缪,加强规划,科学设计,使人居环境和重要的战略基础设施远离灾害多发、易发区和自然环境脆弱区。

  增强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能力,还必须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提升研究、监测、预报、预警水平。当前,科学水平对重大自然灾害的监测、预警、预报能力距离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仍有差距,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未来气候变化趋势的预测预报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并且由于技术水平的制约,预警信息传递仍然是广大农村、山区、海岛防灾减灾的薄弱环节。必须进一步加强地球系统科学、全球变化科学和可持续发展科学的研究,发展先进的天基、空基、海基和地基探测技术和地球系统预测预报模式系统,通过对地球系统各个圈层的实时监测,收集大气、海洋、陆面、冰雪、植被等演变的信息,提高和改进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其灾害的监测、预测、预报能力。(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