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七夕”改名:当民族文化丧失了自信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1日08:53 温州新闻网

  由于农历闰七月,今年有两个“七夕节”,分别是在7月31日和8月30日。不少人都习惯将这个节日称为“中国情人节”。但中国文联副主席、著名作家冯骥才则认为,将“七夕节”称为“中国情人节”不妥,应称为“中国爱情节”。

  早在去年8月10日,全国政协委员李汉秋就曾建议将七夕节定为我国的情侣节。“现在‘洋节’盛行,而我们更应该在全社会大力弘扬这样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节日”,西方有

情人节,中国有情侣节。

  七夕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渊源,当然应该继续传承下去。但是,假如仅仅把七夕节定位成一个只与情感有关的节日,就未免把七夕节所包含的精神曲解了。

  根据民俗专家们的考证,中国古代七夕节的意义,更多的是女性祈求美好生活。在这一天,妇女不只祈求爱情,还乞巧、乞美、乞子、乞年,包含了向往智慧、美丽、生子、丰收等很多方面的民俗文化。但是,近年来,在西方节日的冲击下,我们对传统节日的改造使七夕节已经变得“支离破碎”。“七夕节”已经拥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为什么偏偏要在今天给它改名呢?在一些人看来,现在“洋节”盛行,我们那些需要表达爱情的青年人没有被七夕节吸引,反而去追捧二月份的西方情人节。无论是把“七夕节”改名叫“中国情人节”、“中国爱情节”还是“中国情侣节”,强调的都是中国文化传统对于西方“情人节”的对抗,流露出的是对中国民族文化传统自信的丧失。

  近年来外来文化的冲击很大,我国的传统节日正遭遇寒流,而西方的节日却大行其道。有人不愿意在全球化的潮流中迷失自己,也开始强调自己的东西,但是又怕别人不懂,所以给自己的传统节日安上西方化称号,总给人一种向外推销的感觉。西风东渐,如果总是把中国文化传统纳入西方文化的坐标系中,按照上面的逻辑推理下去,“端午节”是否改名为“中国狂欢节”,春节是否改为“中国圣诞节”,清明节是否改为“中国感恩节”……难道只有这样重新包装改造,我们就能够“大力弘扬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节日”了吗?就可以弘扬我们民族的传统和文化了吗?近年来,全球各地方兴未艾的“汉语热”扑面而来,全世界看到了古老儒家文化散发的深厚魅力,例证之一,是已有80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落户36个国家和地区。人家怎么就没有把“孔子出国”视为“文化输出”而设置一个与之相匹配的文化“防火墙”呢?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对于外来文化,我们固然不能以全球化的理由坐视民族文化受到冲击,也不应以西方文化为参照物,总惦记着对传统节日、传统文化的包装改造来与“国际接轨”。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内涵丰富的“七夕节”,是一个积淀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的标志性符号。我们应有充足的民族自信来保证“七夕节”的完整和纯正,生硬地把“七夕节”进行包装改造,甚至以此进行商业化的拉郎配,这恰恰破坏了传统文化的纯正和魅力,是对传统文化的庸俗化。

  来源:《燕赵都市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