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七夕情人节,不能承受之重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1日09:27 南方新闻网

  谁是谁非之长平专栏

  昨天是被称为“中国情人节”的七夕节,尽管有商家刻意炒作,有文化学者发表宣言,也有一些学生穿汉服上街,但无论网络上还是街市中,浪漫欢庆的气氛却并不多见,跟每年2月14日满城玫瑰、遍街情侣的舶来品“西方情人节”相比,根本不值一提。

  在中国,农历七月初七作为节日由来已久。虽然源自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但是七夕节在中国古代却更普遍地作为妇女的“乞巧节”流传——姑娘们在这一天以学习、切磋和展示心灵手巧的针线活为名进行社交活动——近似于今天的“妇女节”。邓拓的《燕山夜话》中就有一篇《中国古代的妇女节》写道:“说起妇女节,现在一般人只知道‘三八’节,谁都不会想到中国古代也有妇女节。这个妇女节的由来,虽然带了很大的神话成分,但是它主要是以生产劳动、恋爱和婚姻问题为内容的。这个节日就是中国阴历的七月七夕。”

  正如邓拓所说,自从将公历3月8日作为新的妇女节之后,传统的“七夕节”逐渐被人淡忘,以至“谁都不会想到”它了。但是这两年因为情人节西风东渐,就有人把它重新挖掘出来,并包装成“中国情人节”隆重推出。正如西方人发明计算机原理我们就说《易经》中早已有之一样,在年轻人过起西方情人节时,我们的传统文化学者也出来告诉大家:中国人的情人节比西方要早几千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情人节。

  圣诞节本来是基督徒纪念耶稣诞辰的节日,现在几乎全球共享。端午节据说是古代越国的新年,后来被用来祭奠屈原,也在一些地方成了纯粹的民间避邪节。这说明节日的演变是很自然的历史事实。七夕也是如此,从拜月、乞巧、姐妹盟到今天的情人节,各种习俗流变穿插,本来都可以是很正常的事情。

  但是,今天提倡将七夕作为“中国情人节”有一些特殊的地方,和以往的节日形成和演变不同,这次并不是源自民间社会对于欢乐节日的需求,也不是像宣传中所声称的对于忠贞爱情的渴望——如果是这样,那么既已风行的西方情人节足矣——而是出自民族主义文化对抗的需要,由一些传统文化学者提供理论支持,一些青年大肆鼓吹,逐利商家和地方政府参与表演。它的重点在于“中国”二字,去掉这二字它就什么也不是。这样一来,这个“节日”被涂抹上了浓重的民族主义色彩,肩负着对抗西方文化的使命,而不是像它表面宣称的那样轻松浪漫。它的本质是口蜜腹剑——一只手高高挥舞着爱情的鲜花,一只手紧紧握着反击的匕首;看起来像一个情人,其实是一个斗士。

  “东方学”学者萨义德因一向激烈地批判西方文化霸权而被中国大众媒体所熟悉,这里我想介绍他在这方面反复论证的观点。他说:“在所有著作中,我一直对洋洋自得、毫无批判意识的民族主义持激烈的批评态度。”有种看法认为“存在这样一些地域空间,那里生活着土生土长的、本质上与我们不同的居民,可以根据与这一地域空间相契合的某种宗教、文化或种族本质对这些居民进行界定,这一看法同样应该受到强烈的质疑。”

  就现实中国而言,正如一些学者所指出的,提倡传统文化复兴者必须回答两个问题:一是向下怎样与当代民众生活发生联系,尤其是怎样回答社会面临的迫切问题;二是向上怎样与全球先进的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对话,参与并推动其进程,而不是仅仅为满足一点点虚荣而捣乱。

  (作者系《南都周刊》副主编)

  本版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南方都市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