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颠覆英雄是对精神遗产的自戕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1日14:34 四川新闻网

  不久前,某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董存瑞〉:“真实”创造的典型》的访问记,作者在记叙了一位电影导演谈电影《董存瑞》的创作过程时写道:“在事实中,没有谁亲眼看见他托起炸药包的情景,这完全是事后根据一些蛛丝马迹推测出来的。”此言一出,当年亲眼目睹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老兵们个个十分气愤,认为该导演的此番话是完全违背历史事实和极不负责任的。为此,解放军报撰文批评歪曲董存瑞事迹媒体,称中华民族不可辱。(2006年7月12日《解放军报》)

  此文引发了网友的热烈讨论。显然,对董存瑞的怀疑不仅是抹杀历史,更是在消解正义。而当下,这股歪曲甚至是颠覆英雄的思潮正有越演越烈之势,值得注意的是,其往往披着“还原历史真相”或者“史实揭密”之类的面纱,好似捍卫历史公正,其实是在搅历史的浑水,有意无意迎合某种阴暗与庸俗的社会心理。更危险的是,这股风气并非源出社会渠道,而是来自某些具有传播公信力的媒体或机构,为了吸引公众的注意力,达到某种商业目的,抛弃了新闻理性和价值判断,利用宣传公器,公然拿历史开刀,直至向英雄开炮。

  如果对英雄的怀疑是建立在价值判断或内核审视,并出具足够的历史依据,也还不失为一种理性的怀疑。问题是,大多数顶着“揭密”,“真相”一类的言论,往往是信口开河,破绽百出。他们往往按照自己的想像对历史重新下定义。因此,他们对史实的所谓“重新定位”,缺乏最起码的批判精神和理性基础,更象某种文革心态的复活——否定一切!怀疑一切!凡是社会所公认的,历史有定论的,政府所倡导的,公众所信服的,统统成为他们消解和颠覆的价值对象,并从中享受破坏的快感: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英雄。

  更要紧的是,他们不仅获得了破坏的快感,更享受到破坏带来的现实利益:行将倒闭的报刊发行量直线上升了,奄奄一息的栏目瞬间火了、喋喋不休的诋毁者一夜成名了……因而,拿历史和英雄开涮,在一个心态浮躁的社会里,正在日益成为一种文化阴谋,由于暗合了社会转型时期人们对既定价值发生厌倦,急需重估甚至是否定历史和文化现状,并确立新型价值判断的心理需要,这股解构热拥有大量的市场。何况,还有某种阴暗的社会心态、不明就里的迷惘主义者、生而叛逆的年轻一代、以及某些反社会和反政府势力……也在不时为其推波助澜。

  很遗憾的是,在这些痞性十足,酷评当道而良知缺位的摇唇鼓舌中,出现了少数公共知识分子甚至是具有政府身份的专家身影。比如,前年就有教育部门的教科书编纂专家这样评价岳飞: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科学地分析我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国内民族之间的战争,是兄弟阋墙,家里打架,基于这一观点,我们不能把岳飞、文天祥称之为民族英雄。而与此同时,新加坡国会却给予中国的南宋爱国英雄岳飞以无上的礼遇。在新加坡的军营里,保存着岳母刺字的壁画。李显龙认为,新加坡在“英雄真空”的情形下,需要借用岳飞、文天祥、史可法等外来英雄,以激励新一代的精忠报国之心。就如圣女贞德是法国人的爱国精神象征,美国人常借用英国古代的爱国英雄激励士气一样,岳飞跨越时空的爱国精神投射在新加坡,其精神意义是建立强大防卫“心件”的一大要素。

  这场颠覆英雄的文化阴谋,无疑是一种精神遗产的自戕行为。当然,其中不无对政治巨人化时期肆意拔高英雄的矫枉,但“矮化”英雄同样不可取,从教育后代和社会传播的角度讲甚至危害更大。不仅伤害社会正义和公众感情,也将离散经济建设时期的民族凝聚性和向心力。因而,即使重估英雄,也当建立在客观和理性之上。更何况,我们当前需要的是明确的,统一的,良性的价值观,现存的英雄评价,经受住了时间和历史的淬炼,有民众基础,符合民族感情,因而具有极大的可信性,不该被任意消解和怀疑。否则既是对英雄的侮辱,也是对人类经验判断的不尊重,更有可能成为少数别有用心者破坏社会安定的工具。

  [作者:司欣]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