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不妨给“讲史”作品一席之地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1日14:53 新民晚报

  陈江

  “易中天:比‘超女’还红”,这是一本人物周刊的封面标题。近日,火热的“易中天现象”因某教授的指责,几成街头巷尾的焦点话题。就其所品三国而言,笔者对学界的批评颇表赞同。易先生的“品”确有将《三国演义》《三国志》以及后人所作的《三国志注》“混嚼”一气的味道,至于把“空城计”的专利归于曹操,也未必符合史实。并非史学“

门内汉”的易先生,最大的长处是能绘声绘色地“表演”历史情景,以通俗而时髦的语言吸引听众,这恐怕是一般的教授望尘莫及的。所以,学界中人不必过分较真,只要向众人讲清楚,这是娱乐性的通俗文艺,而非真正的“历史”,就可以了,就像清史专家不必找《还珠格格》的茬一样。

  在笔者看来,更为重要的倒是应对这一“大众文化”现象作一番研究。中国的历史文化原本是极其丰富多彩的,其中自有许多吸引人的地方,然而长期以来的各种历史课本却枯燥无味,令人遗憾。难怪前几年一项针对中学生的调查得出这样的悖论——“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易中天能将“历史”讲得如此“生动”,如此符合大众尤其是年轻人的“口味”,其深受欢迎是可以理解的。当然,“媒体”的本事也了得。在上央视以前,易中天的作品销路平平,在铺天盖地的“趣说”类作品中,并无过人之处。但通过电视与“全国人民”打过照面后,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如上了“春晚”必成明星一般,易中天也有了众多拥趸。

  以普通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说唱“历史故事”有悠久的传统,宋代的“说话四家”中便有“讲史”之家。“讲史”之要在于“艺术性”,而非“学术性”,就像刘兰芳的评书、郭德刚的相声,关键在于抓住听众,应该承认,易先生确实深得其中“三昧”。所以说,易中天的作品是必须听,而不能读的,因为文本中恐怕难以抖出“绩优股、垃圾股”、“你卡拉、我OK”之类的包袱。在人们习惯于听和看,文本阅读能力不断下降的今天,不妨给“讲史”一席之地。茶余饭后,哈哈一笑中,说不定会悟出一些人生的体验,众多“易迷”中也难保不会有一两个因此有了兴趣,想探个究竟,最终成了历史学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