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新一轮发展看“海西”(2006年度特稿④ •“十一五”开局•)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1日18:00 人民网-人民日报

  

新一轮发展看“海西”(2006年度特稿④ •“十一五”开局•)
充满活力的厦门港。

  黄少毅摄6月,在福建采访,从福州到泉州、莆田、漳州,从老区龙岩到特区厦门,我们深深感到: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写进了国家“十一五”规划,“海西”战略正显现出强大的精神效应。人们说,今日福建,心齐、气顺、风正、劲足。

  有一组数字让人感动:“十五”末,福建GDP总量从改革开放初排全国第二十二位提升到第十一位;福建森林覆盖率从改革开放之初的37%提高到62.9%,高居全国首位;福建企业拥有全国驰名商标61件,位居全国第五;福建大型深水岸线总长47公里,深水岸线资源全国第一。

  但,最激励福建奋发的,是胡锦涛总书记今年1月在福建考察工作时,对福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希望福建抓住国家继续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不断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前进。

  省委书记卢展工说,福建将牢记使命,不负重托,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加快构建促进祖国统一的前沿平台,努力促进全国区域经济布局完善,在服务全局中提升福建的地位,树立福建的形象。

  正是这样的责任感,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福建进一步明晰了“海西”战略的发展思路、工作布局,明确了“六个扎实”的工作任务: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扎实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扎实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扎实搞好和谐社会建设、扎实促进两岸交流合作、扎实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建设海峡西岸是一幕“大戏”,福建找准了历史方位

  翻开地图,可以看到,福建北承长三角,东临台湾省,南接珠三角,西连江西省。这一独特经济地理位置,使福建可以通过承北接南,东拓西联,实现长三角和珠三角这两大增长极的对接,最终推动两个三角洲和环海峡经济圈的融合。

  改革开放,福建得风气之先。上世纪90年代,福建发展速度曾一度名列全国首位。然而,近年来福建却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紧迫感。

  ——长三角、珠三角气势旺盛,处于中间地带的福建怎能没有压力?

  ——随着全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福建开放的先发优势已不复存在;基础设施薄弱;中心城市辐射力不强,直接影响发展后劲。福建亟需寻求突破。

  如何突破?多年来福建不懈求索。上世纪80年代中期,福建提出闽南金三角发展战略;90年代前期,进一步提出加快闽东南开放开发战略;此后又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繁荣带。2004年,提出“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思路。

  从点到轴,再到网。回头看这一发展战略的演进,不仅仅是概念的变化和区域形象的交替,更是发展内涵的深化。

  背山临海,造就了福建人的开阔心态和拼闯勇气:

  郑和七下西洋,每次均驻泊福建,其船员大多来自福建;数百年前,福建沿海民众开始下南洋、闯天下,在世界各地落地生根。

  福建与台湾一衣带水,同宗同俗。建设海峡西岸是一幕“大戏”,闽台两地有割不断的地缘、血缘、文缘、商缘、法缘,这是加强合作交流的优势所在。有了“五缘”,这幕“大戏”就精彩。福建提出“六求”:求紧密经贸联系,求两岸直接“三通”,求旅游双向对接,求农业全面合作,求文化深入交流,求载体平台建设。

  谈“五缘”而求融合,谋“六求”而图发展,闽台区域经济、文化互动更加酣畅。福州、厦门港与高雄港开通海上试点直航,福建沿海地区与金马澎直接往来,启动福建居民“金马游”,武夷山与阿里山、大金湖与日月潭双向旅游对接,台湾水果以零关税方式“登陆”,福建产品率先登岛办展,厦门增设为两岸春节包机航点……对台交往的诸多重大举措中,福建都走在了前头。2005年,国家批准福州、漳州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扩大到全省,设立海峡两岸(福建)农业合作试验区。今年6月8日,泉州—金门客运直航正式开通。

  在这里,听到了台商天福集团总裁李瑞河在漳浦创办天福茶庄,实现二次腾飞的故事。如今,天福茶庄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茶博物馆,月客流量达到3000人;天福茶职业艺术学院也正在筹建之中。淡淡茶香中萦绕的是浓浓乡情。如今,像天福集团一样投资福建并获得更大发展的台资企业已超过8000家。

  夯实基础以壮骨,发展制造业以强筋,调整产业结构是海西经济良性发展的必由之路

  福建多山。古时就有“闽道更比蜀道难”之说。而多年投资不足,基础设施成为福建发展的“软肋”。

  夯实基础以壮骨。“十五”期间,福建大力建设基础设施:福宁、漳诏、三福、漳龙、邵三等高速公路相继开通,里程达1210公里;赣龙铁路建成,开辟了第四条铁路出省通道。现在,以福州为中心,构成了便捷的“4小时交通经济圈”。

  福建临海。海岸线占全国总长的18.3%,深水港资源居全国首位。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迄今福建还没有一个港口进入全国沿海港口吞吐量前10名。

  港口要发展,腹地是关键。“十一五”期间,福建将着力推进以港口为龙头的通道建设,打通宁德、福州、湄洲湾、厦门4大港口向赣、湘、鄂以及西部省份的通道,建设东西走向的4条高速公路主通道。同时,实现陆路与水路对接。形成各具特色的港口群:厦门港建成以集装箱干线运输为主,向国际中转港方向发展;福州港着力开发外海深水区,以干散货运输为主;湄洲湾依托石化产业链等项目带动,以液体散货运输为主。

  发展制造业以强筋。在新一轮发展中,做强产业链,追求高起点,福建出手不凡。

  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古时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近年来活力四射。恒安、安踏、雅客、富贵鸟、德尔惠……一大批品牌名声远扬;浔兴集团将小小拉链做到了世界第二。然而,泉州多为传统产业,产业链短、竞争过度、资源消耗大。要加快发展,扭转工业结构偏“轻”的状况势在必行。泉州的选择是,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

  两个轮子,并驾齐驱。在政府的引导下,泉州传统产业竞争力不断提升,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六成以上。与此同时,一批新兴产业,如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东南亚规模最大的泉州船厂造船项目以及修船项目,显露生机。

  位于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华映光电,是台湾中华映管公司投资的企业。近几年,福州市以华映光电为龙头,引进上下游企业落户,打造出一条包括20多家知名企业、年产值达119亿元的显示器件产业链。2005年12月,中华映管入主厦门厦华电子,成为第一大股东。华映董事长林镇弘先生表示:“华映在福州与冠捷合资的企业,已经做到了IT面板世界第一;与厦华电子的合作,也将在平板电视上做到世界前五。福建,真的很了不起!”

  调整产业结构是海西经济良性发展的必由之路,“壮骨”、“强筋”的方略,体现出决策者的深谋远虑。

  改变增长方式,着力自主创新,走节约型发展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现实的选择

  发展离不开资源,但单纯拼资源、拼消耗,对于资源相对匮乏的福建来说不啻是饮鸩止渴。

  首先是土地资源“挥霍”不起。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全省人均耕地不足0.6亩。严酷的现实逼得福建人练就了一番“螺蛳壳里做道场”的本事。

  惜地如金,抬高土地利用门槛。厦门火炬高新区2005年工业产值达到583亿元,但令人惊叹的是,这数百亿元的产值竟然是在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实现的。这里何以能成为国内单位面积产出最高的高新区?答案是,严格根据投资企业实际需要给予最低限度的地块,明确约定投资强度、容积率等“硬性”指标。

  利用滩涂盐田,发展工业不与农民争地。莆田通过改造低产盐田,建起了一个木材加工贸易示范区,已有几十家企业入驻,没有占用一分耕地。

  单层厂房变多层,向空中要地。在各地的工业园区,越来越多的标准厂房变成了多层厂房,原来大块的平面绿化变成了错落有致的垂直绿化,集约合理用地已在全省全面推行。

  生态环境同样是“挥霍”不起的资源。

  地处闽西、作为山区和老区的龙岩要加快发展,丰富的矿产资源无疑是张“王牌”,资源型工业一度占全市工业比重的75%,但随之而来的是原本山清水秀的山城,变得粉尘漫天、碧空难见。为了让蓝天重现,龙岩市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全面淘汰4万吨以下小水泥,对规模以上水泥企业投巨资进行技术改造,实现无烟无尘排放。天变蓝了,发展的思路也更清晰了。

  资源型项目和非资源型项目并举,成为龙岩发展新思路,一批并非依托资源的优势企业迅速崛起。

  龙净环保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引进人才,突破气力输送技术难关,一举成为全国除尘设备制造行业的领先者,在短短6年时间里,产值增长了十多倍;由于攻克了利用地沟油生产生物柴油的专利技术,龙岩的卓越新能源公司在我国率先实现生物柴油的工业化规模生产,这个只有45人的企业,年产值竟然过亿元。

  福建沿海地区在过去经济快速增长过程中,环境污染也曾“如影随形”。发展循环经济让他们找到了破解这一难题的“金钥匙”。

  晋江,泉州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年产鞋多达7亿余双,因而有“中国鞋都”之誉。但堆积如山的制鞋垃圾让现有的垃圾填埋场不堪重负。去年投产的垃圾焚烧发电厂让制鞋垃圾有了发挥“余热”的用武之地。这座发电厂每年能将数万吨的垃圾转化为宝贵的电能,焚烧后产生的残渣还可以用来做水泥砖。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自主创新是必由之路。安踏,运动鞋产量在全国已经数一数二,但他们没有满足仅仅做数量上的冠军,而是在提高品质上下功夫。在安踏投巨资建成的运动科学实验室,尖端的设备可以捕捉脚步移动时的每个受力点,他们研发出的“磁芯”运动鞋,已成为国内顶级赛事的专用鞋。

  位于莆田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奇丰电子是一家以生产电子计算器为主业的企业,现在,这家企业已经生产出高技术含量的数控机床。公司负责人告诉我们,一只电子计算器的利润只有一元钱,而一台数控机床的利润却以十万元计。

  在福建,创新正成为许多企业共同的“冲动”。

  以发展求和谐,以和谐促发展,建设中的海峡西岸正在成为和谐的海峡西岸

  要以发展求和谐,以和谐促发展,这是福建人从实践中得出的深刻认识。

  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福建从去年起在村一级建立了“六大员”(农技员、治安调解员、计生管理员、国土资源和规划建设协管员、乡村卫生员、文化协管员)制度,深受农民欢迎。

  在福建采访期间,全省正逢暴雨袭击,30多个县市、100多万人受灾。省委、省政府领导带领各级干部,迅速投入到抗洪抢险之中,其中就包括奋战在第一线的许许多多下派驻村干部和农村“六大员”。村里有了“六大员”,不仅给农民带来了急需的农业技术,还使农村的民主管理、卫生防疫状况大大改善。

  多做“雪中送炭”,少搞“锦上添花”。福建把新增财力集中用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让公共财政的阳光照耀乡村,公共服务延伸到农村:

  在全国率先实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全省年收入低于1000元的75.6万个农村家庭居民实现应保尽保。

  着力解决千万农村人口饮水工程、千座水库保安工程、千万亩农田节水灌溉工程、千万方山地水利工程、千万亩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千里河道清水工程。水利“六千”工程的实施,农民拍手叫好!

  实施“年万里农村路网工程”,使村村公路路面硬化,让农民出门能坐上公交车。目前,全省已开通农村客运线路1401条。

  在龙岩市新罗区龙门镇洋畲村,新建的水泥村道把位于半山腰的洋畲村与山脚下的国道连接起来,村民们外出卖水果用上了汽车,再也不用肩挑背扛爬千余级的石阶了。党支部书记李明星说:“建设新农村,农民很开心,政府倡导办实事,让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金包银”是厦门市造福失地农民的创举。他们在工业区整体规划中适当保留村庄,并按照建设新农村的要求进行改造,就地实现城市化,同时建设商业用房,提供给村民作为经营性收入来源,力保每户失地农民有一处住宅、一套出租房和一个店面。在厦门市翔安区西亭村,我们看到几幢商住公寓楼已经建成。这样,政府免去了拆迁、建工业区生活配套设施等诸多麻烦,而失地农民则解决了生产、生活出路。

  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就是维护发展。经济快速增长的泉州市,农民工超过160万,占全市总人口1/5。在这里,包括就业调节费、借读费等在内的各种针对农民工的不合理规定均已取消,农民工子女入学享有和市民子女一样的权利。近年来,泉州先后有4名外来工荣获全国劳模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0名荣获省“五一”劳动奖章。

  今年1月22日,国内首个农民工返乡包机,搭载着来自泉州市46家企业的130名优秀外来工从晋江机场飞往成都。享受包机待遇的虽只有130位农民工,但感受到温暖的却是千千万万外来打工者。

  注重基层基础工作,注重实际运作,也体现在为城市困难群体办实事之中。福州军门社区建立了辖区企事业单位与社区就业对接制和空岗通报制,这些单位每年至少腾出一个辅助工岗位给社区安排新增就业人口,这使得军门社区实现了“零失业”。在福州,许多社区都像军门社区一样实现了“零失业”。

  滚滚闽江涛击鼓,海峡西岸正春风。福建,要在新一轮发展中再造辉煌!

本报赴福建采访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