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用创新为学校发展“舒筋活络”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2日00:44 光明网-光明日报

  成功研制出3个一类新药,5个创新药物已进入临床研究,中药材鉴定和品质评价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药科大学近5年来新药研发的成果让人刮目相看。在时间和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是什么让这所大学获得这么多成果?

  创新从技术源头抓起

  长期以来,我国国内药品生产绝大部分依靠仿制,要提高我国疾病防治水平和药学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强新药研发刻不容缓。从1993年开始,中国药科大学科学研究逐步由新药仿制为主向新药创制为主转变。“我们重视特色,注重技术源头的创新。大学不可能都办成清华、北大,中国药科大学必须有自己的特色。我们的特色就是人才培养、新药创新并为医药行业服务。”该校校长吴晓明教授说。

  十五期间,中国药科大学率先建立了多肽酶表面展示技术,并将该技术应用于抗原表位扫描和新疫苗靶点的发现。基于门冬酰胺酶的四级结构和亚基聚合特性,该校开发了一种新的疫苗载体蛋白,应用该载体研制了新型抗糖尿病免疫调节剂。在上述研究基础上,首次提出了能用于新生物活性肽开发的“前体肽理论”,在该理论的指导下,研制出了高比活新型甲状旁腺素衍生肽和新型胰岛素。这些研究显示出该校从源头创新的特点,并且从中可以看到新技术与新药研发的有机互动。完善学科平台强化人才培养

  目前,一些新兴的学科越来越多的渗透到药学研究中来。为此,中国药科大学完善学科平台,强化人才培养,提出了“不唯药,需围药,应为药”的理念。

  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学校不断拓展学科布局,培植新兴学科,突破药学教育学科基础的单一化学模式,向化学与生命科学相结合的模式转变,整合课程,实现化学、生命科学、医学和药学的交叉融合。

  学工处处长余永久的主要工作是招生就业,而他却没有其他高校学工处处长的烦恼,因为学校每年的生源都很火爆,而毕业生更是很抢手。当记者问起学校的“进口”和“出口”为何如此顺畅时,余永久举了一个例子:有些学校由于扩招,硬件设施跟不上,学生在做实验分组时通常是两个人或多个人一组,而在中国药科大学却一直坚持一个人一组,每个学生“享有”一套实验器材,这就充分保证了学生的质量。“学生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我们的学生都是不折不扣地培养出来的,正是过硬的质量才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在抓住学生培养质量的同时,中国药科大学尤其重视建设一支由院士带头、博士生导师为骨干,梯队结构合理的优秀学术队伍。中国药科大学因地制宜,加强人才培养。据该校原新药研究中心主任华维一教授介绍,在资金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学校重点引进了一批有发展潜力的“准院士”、“准人才”,给他们“位子”,让他们挑“担子”,为他们提供发展空间,使他们的能力在创新研发中得到发挥。

  产研一线牵,结出黄金果

  本着求真务实、讲求实际的一贯作风,中国药科大学注重发挥实际功用和生产转化,在促进学校自身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的同时,也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效益。

  “新药、新技术的研发带来的巨大经济收益不仅推动了医药产业的发展,也对研发实现‘反哺’。在国家投入仍然相对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学校十五期间的科研经费较‘九五’期间增长了2倍,反过来又促进了科研创新,实现了产、学、研的良性互动。”该校党委副书记张福珍告诉记者。

  近5年来,中国药科大学全校科技转让项目就有610项,仅“211工程”项目“药物新剂型和新制剂”一项就完成与企业合作项目50多个,获得国家新药证书16本,申请了38项专利,12项被授权。在广泛开展与制药企业合作的基础上,完成了30多个具有高技术含量的新药新制剂的研究与开发。抗炎药英太青、抗肿瘤药长春瑞滨和抗菌药加替沙星等已经成为国内的知名品牌,销售额超过10亿元;利用生物技术制备的丁家宜系列化妆品也已在国内市场占据一席之地,2005年产值达到6亿元。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