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财政收入与GDP增长本期话题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2日00:46 大江网-江西日报

  嘉宾:

  胡强 省财政厅副厅长

  邓保生 省地税局副局长

  彭道宾 省统计局副局长

  王乔 江西财经大学副校长、博导、教授

  王志国 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助理巡视员、研究员

  主持人:

  汪玉奇 省社联副主席、研究员

  时间:2006年7月26日 地点:省社科院

  主持人:“当前,要保持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形势,实现平稳较快发展,必须进一步搞好财政收入与GDP增长相关性研究。”省委书记孟建柱最近提出的这一命题在江西学术界、新闻界和政府有关部门引起强烈反响,认为这一命题揭示了江西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一个突出矛盾,也指明了实现又快又好发展的努力方向。2005年,我省GDP总量达到4070亿元,财政收入也跃上了一个新台阶,达到420亿元,但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仍然偏低,比全国平均水平低出近10个百分点,是经济发展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江西在谋求更大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优化经济结构,提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

  财政收入对GDP的弹性系数由0.9提高到1.31,标志着江西经济运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主持人:提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对于江西崛起有什么积极意义?

  彭道宾:财政收入是国家财政参与社会产品分配所取得的收入,是观察一国或地区政府收入的核心指标。GDP(国内生产总值)则是以价值形式表示的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产品与劳务的最终成果,是衡量经济整体状况的最重要指标。GDP的最终分配形成三部分的资金流向:即国家所得、集体所得、个人所得。国家所得部分的主体就是财政收入。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财政收入规模的大小,不仅要看财政收入的数量,更要看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这个比重反映了政府集中财力的程度,是国际上较为普遍的衡量方法。

  改革开放以来,江西这一比重变化较大。1978年全省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14.05%,通过放权让利等一系列改革,1984年其所占比重下降到8.88%。此后,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虽有回升,但幅度很小,多在1个百分点左右。进入新世纪,省委省政府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加快工业化为核心,以大开放为主战略,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时代特征、切合江西实际的发展思路,经济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经济效益显著提高,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出现了三个“超过”的可喜局面:全省生产总值五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1.6%(按当年价计算年均增长15.2%),超过历次五年计划;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9.9%,超过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企业利润年均增长56%,大大超过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增长速度。这一方面说明,经济增长不仅速度快,而且质量更高;另一方面说明,现在的江西正逐渐像浙江那样,藏富于企业,藏富于民,经济发展和财政增收的后劲越来越强。全省财政收入从1995年的105.2亿元,上升到2001年的200.2亿元,整整用了六年时间;此后,仅用了四年时间就先后突破300亿元和400亿元,达到425.9亿元。预计在“十一五”前期,就可以跨越每年增收100亿元的新台阶。全省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8.6%提高到2005年的10.5%,提高了1.9个百分点,其所占比重创近18年来的新高;财政收入对GDP的弹性系数由0.9提高到1.31。这标志着江西经济运行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逐渐显现出速度、质量和效益协调统一,共同提高的新趋势。

  必须清醒分析导致财政收入比重偏低的成因

  主持人:我们要高兴但不陶醉。在看到我省财政收入高速增长的可喜成绩时,必须清醒分析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偏低的成因。

  王乔:当前我省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偏低,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一是经济结构仍不合理。2005年我省三次产业增加值构成比例为19.0:47.2:33.8,第一产业仍占相当大的比重,远远高于同年浙江省第一产业6.5%的比重,财政收入贡献率较高的第二、三产业比重相对较低,这是导致我省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偏低的重要原因。二是经济效益还不高。我省企业应当从根本上走出“高投入-高产出-低效益”的循环圈,改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我省农业基础相对还比较薄弱,大部分仍是种植附加值低的水稻等,还需要加快发展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三是税收征管水平还有待于提高。随着“金税工程”的实施和“金财工程”的推广,我省的税收征管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但是,少数地方还存在“买税”、“包税”等现象,一些地方为招商引资而越权减免税等。这些问题都会影响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

  大力培植新增长点,提高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

  主持人:江西不仅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偏低,而且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也低。江西的税收占财政收入只有78%左右,而全国是97%,相差了近20个百分点。其中究竟存在哪些症结?

  邓保生:地税收入是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其占GDP的比重一定程度上影响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我省地税收入五年间增长了1.3倍,占GDP比重保持增长态势,2005年达到3.27%,比2000年提高0.45个百分点,但我省地税收入占GDP的比重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2005年低1.96个百分点。

  为什么会有差距呢?首先,我省三大产业结构不够优化。第一产业的比重在“十五”期间降低了4.3个百分点,但比重仍然较高,且几乎不提供地方税收,从而影响地税收入占GDP比重的提高;第二产业加速发展,所占比重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但工业的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2.4个百分点,这也直接影响企业所得税、城建税等收入的增长;第三产业是地方税收密集型产业,在地税收入总额中占60%。按照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当人均GDP达到900美元时,第三产业的比重应在45%左右,而我省第三产业比重为33.8%,影响了地税收入占GDP比重的提高。其次,我省工业经济效益虽然显著改善,但经济总量仍然偏小,来自工业的地方税收税源集中度相对较低。第三,经济发展税源增加,使地方税收消化政策性减收因素和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但这方面体现越明显,就短期来说也越会影响地方税收占GDP比重提高。如及时足额兑现各项税收优惠政策,连年提高收入质量,“十五”期间共减免地方税收约28亿元,消化几次政策性减收因素包括停征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取消屠宰税等每年减收近十亿元。

  要提高地税收入占GDP的比重,一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我省具有独特优势和相对优势的产业;二要增强工业的质量和效益,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断提高工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提升工业税源的集中度;三要加快发展县域经济。近几年,全省县域经济活力增强,县级地税收入快速增长。2005年全省80个县(市)地税收入比上年增长24.6%,比全省增长高4.6个百分点。今年1-6月,全省县(市)地税收入增长快于城区增长8.4个百分点。此外,要牢固树立税收经济观,加大政策研究力度,努力提高运用税收扶持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积极落实国家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大力支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支柱产业,支持全民创业;优化纳税服务、降低征纳成本;坚持依法治税,加强征收管理,做到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打击涉税违法行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调节收入分配,体现公正公平。

  提高经济效益水平,优化财政收入结构

  主持人:在“十一五”时期,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运行效益的提升,江西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必将有明显的上升。从各方面情况来看,比重提高3个百分点是有把握的。

  王志国:财政收入对GDP的比值是经济关系中的一个重要参数,反映了经济增长中的一些深层次关系。太低了,政府缺乏活力,调控力不强;太高了,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不利于提高公众的收入。两者都不利于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进步。

  要提高我省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总体上要把改善产业结构、提高企业效益、做强大中型企业作为提高财政收入对GDP比值的立足点和主导方向。在这个基础上,力争“十一五”期间财政收入对GDP比值提高2~3个百分点。要改善产业结构。在宏观层次上降低一产比重,提高二、三产比重,这实质上是要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要加快大企业、大集团、大品牌的发展,通过提高规模效益,提高财政收入比重。要提高企业效益,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竞争力,提高所得税收比重。要改善发展环境,尽量降低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比重,依靠发展经济,提高流转税、所得税税收比重。

  努力形成财政收入稳定较快增长的机制

  胡强:江西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偏低,我们也一直在研究这个问题。

  “十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顺应全省经济加快发展的态势,财政收入规模不断壮大,占GDP比重持续提升。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与发达地区比较,还存在一定差距。由此,我们提出今后五年财政发展目标是:2010年全省财政总收入突破8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突破500亿元;着力提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着力提高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全省人均财政收入在全国及中部地区位次前移,所有县市财政总收入均超1亿元。为实现这一目标,要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把组织收入作为财政发展第一任务,大力“植树造林”——植经济之树,造后劲和财政之林。一是以扶持工业园为平台,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二是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特别要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的第三产业。充分利用我省“青山绿水”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直接为财政和百姓增收。三是推进农村农业现代化,提升农业结构。要用工业化理念来谋划农业的发展,把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从而提高农业GDP的含税量。四是通过努力提高经济效益,确保经济增长质量。要加大技术改造投入,促进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努力改善各产业经济增长的质量。五是要创新发展动力机制,总结推广省管县试点的经验,稳步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在体制机制调整的同时,和税务部门一起加强财税征管,使经济发展成果充分反映到财政增长上来。

  现场互动

  现场听众:江西和浙江都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结构,为什么浙江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能够达到一个比较高的水平,而我们还有较大差距?

  彭道宾:这几年浙江大量的企业进入江西的工业园区,从江西工业园区的利税增长幅度远高于全省工业利税的增长幅度来看,这种引进对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提高是有益的,也是我们要坚定不移坚持下去的。但是在引进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情况,比如:沿海梯度转移看重的是我们相对丰富的资源和相对低廉的劳动力,转移的往往是不太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所以我们引进来的企业,在提高利税方面和沿海有一定的差距。此外,很多集团的总部在沿海,加工企业在江西,利税的大头就在沿海了,我们得益最大的是农民工就业机会的增多。

  现场听众:税务部门对

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存有差异,还有些企业,享受完相关政策后,又变更为另一企业继续享受,地税部门将如何加强监管?

  邓保生:个人所得税的征管有一定的复杂性,行政、事业单位、规范管理的企业等可采取代扣代缴办法,征管起来相对容易,但对一些收入具有多样性隐蔽性难以核算、无法监控的对象征管起来就有难度。为此,我们正在加大征管力度,国家税务总局开发的个人所得税管理软件已经在江西搞试点,在试点的基础上相应地扩大面。对其他税种的管理,尤其是这位听众提到的一些企业变相挖国家税收的现象必须遏制和纠正。我们要加强对享受税收优惠政策企业的监管,争取做到公正、公平。

  现场听众:如果说从1996年到2005年,江西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在缓慢上升,能不能说“十一五”时期,江西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将进入一个加速递增的阶段?

  王乔:我认为是完全有可能的。这些年,江西工业园区对财政的贡献是很大的,而且工业园区的发展势头良好。江西现在非常重视地方财政的增长率,因为这涉及到我省4300万人的切身利益。此外,财政、地税部门已经做了很多做大地方财政“蛋糕”的文章,因此完全有理由相信江西在“十一五”时期的财政收入增长会更快。

  现场听众:江西的财政收入中,至少有一部分县区一次性财政收入所占的比例过大,比如赣粤高速公路建设对所在地方的财政收入带来较大幅度增长,但是随着这些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完成,这些地方的财政收入相对就会缺乏新的动力,这是不是江西财政收入增长过程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王志国:我们需要的是经济的持续、有后劲的增长。靠一次性的财政增收不是长久的做法,会给我们调控带来极大的问题,这种情况在我们省只是极个别的。“十五”期间,我省各市县的经济增长很快,这种增长总体上是建立在一种持续的、有后劲的基础上。

  浙江分论坛

  浙江财政如何实现快速增长

  主持人:浙江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2005年达到16.6%,与2000年相比,提升5.2个百分点。从财政工作角度看这一变化是怎样实现的?

  蓝蔚青(浙江省社联副主席、研究员):“十五”时期,浙江省财政系统切实抓好“三个三”(即在支持国民经济持续协调较快发展中,强调支持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的发展;优化税收收入结构、政府财力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等三个结构;财政支出做到“控、压、保”三个字)的工作措施,科学

理财、依法行政,努力增收节支,财政实力明显增强,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基本形成,财政实力迈上新台阶。

  强化地方税种征管,逐步提高地方税收的比重,壮大地方财力。根据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建设情况,加大营业税征管力度,全面开征建筑用石资源税,调整城镇土地使用税额标准,逐步扩大印花税核定征收面,提高房产税和车船使用税的社会化征管水平。2004年全省征收营业税286亿元,比2000年增长1.9倍;土地增值税8亿元,比2000年增长19.9倍;

契税59亿元,比2000年增长4倍;印花税9亿元,比2000年增长3.1倍。

  浙江省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1993年实行分税制改革时,浙江在坚持“省管县”财政体制不变的前提下,变分税为财政递增综合分成,并且采取“分类指导”政策。一是对待发达县实行“亿元县上台阶”政策,从1994年起,一次性给予财政收入上亿元的县(市)30万元奖励,此后地方财政每增加3000万元奖励20万元,并且允许奖给个人。二是对待欠发达县和贫困县采取“两保两挂”政策,从1995年起,规定这些县(市)在确保当年财政收支平衡和确保完成消化历年累计赤字任务的前提下,省财政的补贴和奖励与地方财政收入增长挂钩,财政收入每增长1个百分点补助增长0.5个百分点,财政收入每增长100万元就奖励5万元。三是对经济发达和较发达的县(市)采取“两保两联”政策,在确保当年财政收支平衡和确保完成消化历年累计赤字任务的前提下,省财政的技改补助和奖励与地方财政收入增收上缴额相联系。四是从1999年起,对10个地级以上城市实行“三保三联(挂)”政策,即加上保所辖县(市)当年财政收支平衡,联(挂)城市建设补助(含市管县经费)。这些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县(市)的积极性,增强了县级政府生财、聚财、理财的积极性和能力,弱化了“讨钱机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2004年,全省30个县(市、区)列入全国百强县。全省58个县(市)财政总收入上亿元的达57个,比2000年增加8个;地方财政收入上亿元的有55个,比2000年增加20个。

  泰豪论坛话题备忘

  2001

  第一期:用世界眼光探求发展新路(本报5月18日)

  第二期:井冈山精神与江西经济创新(本报5月30日)

  第三期:江西工业化跨越式发展之路(本报6月11日)

  第四期:金融资本与江西经济(本报6月17日)

  第五期:加快江西城市化进程(本报6月27日)

  第六期:创新人才观念优化人才环境(本报7月11日)

  第七期:科教兴赣路在脚下(本报7月20日)

  第八期:发现泰豪(本报8月4日)

  第九期:江西呼唤现代企业家(本报8月15日)

  第十期:数字江西(本报8月20日)

  第十一期:环境革命(本报8月22日)

  第十二期:泰豪论坛冲击波(本报8月27日)

  2002

  第一期:新崛起呼唤新形象(本报5月10日)

  第二期:新形象设计(本报5月27日)

  第三期:以浙江为师(本报6月13日)

  第四期:窗口形象(本报7月12日)

  第五期:WTO与政府形象(本报7月29日)

  第六期:诚信就是生命(本报8月14日)

  第七期:严格执法与热情服务(本报9月18日)

  第八期:清华精神与泰豪形象(本报9月25日)

  第九期:江西:走向2020(本报12月5日)

  2004

  第一期:人才强省(本报3月1日)

  第二期:新视野下的更快更好发展(本报4月27日)

  第三期:CEPA与赣港合作新机遇(本报5月10日)

  第四期:江西:寻求长三角互动空间(本报5月27日)

  第五期:9+2:搭建区域合作新平台(本报6月22日)

  第六期:探寻“三农”新路(本报7月26日)

  第七期:创新:创业的核心动力(本报8月31日)

  第八期:做中国的泰豪世界的泰豪(本报12月22日)

  2006

  第一期:让全民创业的主流意识奔涌起来(本报4月14日)

  第二期:干部要做百姓创业的服务员(本报5月25日)

  第三期:扬起创业的风帆(本报7月6日)

  网上查询:www.tellhow.com

  总策划:彭春兰

  编辑整理:陶国芳 刘之海 李芳芳 陈璐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