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小竹笋和新农村之间的关系 德清人是怎么把它理清楚的?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2日02:48 杭州日报

  去年秋季,一种春笋陆续出现在杭州的农贸市场上,这种春笋产自德清,德清人还给它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叫“山伢儿”。

  “山伢儿”对杭州市民来说,或许只是多了一道餐桌上的美味,然而对德清来说,这一支小小的竹笋,让这个42万人口的县人均年受益733元。一支小竹笋,做起了一个大产业,而德清现代林业用生态线穿起了一条产业链,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闪光点。

  农民人均受益733元小竹笋的含金量

  早园笋是德清县的传统特产,也是该县农业的主导产业之一,有1300多年的种植历史。早园笋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钙、磷、锌、铁等人体必需的成分,不仅含有丰富的谷氨酸,还含有丰富的呈味核苷酸,且不因高温加热而遭破坏,烹调后更显其鲜美的滋味。唐代诗人白居易食笋后不禁叹道:“紫箨圻故锦,素肌擘新玉。每日逐加餐,经时不思肉。”

  经过多年发展,德清人开发出了早园笋覆盖新技术,使原来单一的春季出笋提前到秋、冬、春三季。在秋冬季节吃春笋,正是这个季节性的差异,让德清笋农尝到了甜头。在拥有7000多亩早园笋的德清郭肇村,全村人基本实现依靠早园笋吃饭。郭肇村上窑自然村的一名笋农,在今年春节共挖笋100多公斤,3天时间的收入就有1200多元,最多时一天就可收入一两千元。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县早园笋面积已经达到10.1万亩,总产值3.6亿元,实现农民纯收入2.26亿元。农民人均受益733元,占全县农民人均收入的9.8%。

  技术+市场+合作社+加工厂小竹笋如何闪光

  德清笋农见证了早园笋产业的发展: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德清上柏早园笋交易市场,笋农手提肩扛,沿104国道叫卖。

  上世纪90年代,上柏市场渐渐淡出,这一市场的衰落,不仅引发了早园笋种植户、经营者的思考,而且也触动了政府部门的神经。大家逐渐认识到,原始市场与现代化大生产是格格不入的,必须进行深层次的变革。早园笋,也从此走上了产业化的道路。

  面对市场疲软、种植面积盲目扩大的双重压力,德清县政府和林业局,果断地为早园笋注册商标,制定了品牌标准和发展战略,并成立了山伢儿专业合作社,组建山伢儿公司,全方位地为山伢儿包装。在专业合作社和山伢儿公司的双轮驱动下,实行“四个统一”,即:统一品牌———凡早园笋种植大户,只要产品质量符合统一制定的标准,经林业部门审查合格,本人愿意使用该商标的,一律免费使用;统一标准———凡使用山伢儿注册商标的,必须按照《德清县山伢儿无公害早园笋产品质量标准》、《德清县山伢儿早园笋产品质量标准》组织生产,使用该商标的产品质量必须达到标准要求;统一包装———为迅速提升品牌的市场知名度,县林业局、山伢儿合作社、山伢儿公司共同筹措资金,统一印制包装盒、袋,分发给种植大户使用;统一监管———山伢儿既是一个品牌,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而且是所有种植户的共同财富。为保证这一品牌的品质,县林业部门从种到销,实施全程监管。

  “四个统一”有力地提升了品牌形象,也为山伢儿野山笋、山伢儿玉?片、山伢儿笋干等系列产品的开发和整个产业链的延伸创造了条件。在近两年的农业接轨上海活动、浙江省农博会上,山伢儿系列产品深受上海、杭州等客商的好评,并开始向都市的超市挺进,走向国际大循环。

  一年四季有笋吃,但笋价也总会有起伏,于是,德清在早园笋后期加工以及深加工上的专门企业应运而生。这些企业的出现有效地提高了后期笋的附加值,延伸了产业链,使笋农在笋多价贱的时候照样有好收入。德清的早园笋及其深加工产品,目前已销往上海、北京、南京、杭州等地。

  “技术+市场+合作社+加工厂”的发展模式,不仅促使德清早园笋拉长了产业链,而且推动了竹木加工业如雨后春笋般的成长,至今已形成了竹胶建筑模板、竹制工艺品和竹制地板为主导产品的较完善的竹加工产业。目前,全县拥有竹木加工企业160多家,约有2.4万人在竹木加工企业中务工,占全县农村总人口的78%,农民务工总收入达1.92亿元。

  一个农产品品牌,短短6年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农村走进都市,从田头走向世界。它在给广大竹农带来欢笑和财富的同时,也显现出林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机和活力。

  从吆喝叫卖到“砻糠局长”

  “小政府”如何服务“大市场”

  为积极应对国际国内市场的挑战,1999年,德清县林业局组织精干力量进行了系统调研和论证,申报注册了“山伢儿”商标,从而为早园笋步入大循环、实现持续增长拿到了第一张“通行证”。

  进入新世纪,面对入世的新机遇,德清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巩固沪杭、开拓江苏、进军北方”的营销思路,先后派出50余人次专程到北京及南京、扬州、上海、苏州等周边城市的批发市场进行考察、洽谈,并和市场经营管理部门建立合作关系,组织销售大户近百人,设立批发窗口,扩大市场占有率。与此同时,县政府专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山伢儿”早园笋新闻发布会,推介早园笋。这些举措,逐步打开了早园笋的市场大门。目前,北京农产品中央批发市场、上海蔬菜集团真如市场已在德清建立稳固的早园笋生产基地。

  市场有了,基地规模也有了,但用于覆盖的砻糠等新问题又冒出来了。2004年,德清县砻糠价格普遍上扬,砻糠资源告急。为解决种植户的燃眉之急,德清县林业局组成相应的工作班子,由一名分管副局长专门协调砻糠问题。七八月间,这位副局长组织相关人员先后到江苏、安徽等地采购砻糠,因此被种植户亲切地称为“砻糠局长”。砻糠买到了,种植户的愁眉解开了,来年的收成心里也有底了。

  正是这些看似无形却有形的服务,为早园笋产业的发展不断地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延伸

  农业产业化推动新农村建设车轮

  德清县五四村党支部书记孙国文算过一笔账:以一个农户2亩地计算,如果自己种粮食,每亩可收400公斤稻谷,当时每50公斤价格69元,一年收入是552元,2亩为1104元。种田的成本,包括农药、种子、耕地等每亩300元,2亩共600元。这样纯收益仅为502元。还不包括自己的人工劳动投入。而出租土地,每亩为400元租金,2亩就是800元。这样一比较,租出去要比自己种高出300元。

  他说,以前农民靠种山冲田,一年苦干下来,每亩地不过几百元钱的收益。现在,村里100%的土地出租了,农民的生活水准却大幅度提升了。村民除了收一定的土地租金之外,还可以到基地上打工,一块地如今得了两份收益。

  该村花卉苗木产业快速推进,不仅给农民带来了租金,而且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就业岗位。据悉,去年,仅五四村就有650多人长期或者季节性在园区里务工,年务工收入达到140多万元,此外,园区各企业还要支付当地农户土地租金260多万元。

  经过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洗礼,德清农业的资源配置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目前,全县70%以上农民已离土上班,农民70%以上净收入来源于二、三产业,与此相对应,全县70%以上土地得到流转。这3个“70%”,呼唤农业新的生产关系,同时又给生产关系的革新提供了条件。

  在“农业产业化”的推动下,“就业非农化”、“资产股份化”、“社会保障化”、“居住社区化”的德清“五化”战略全面铺开。一种新的财产分配方式和生活方式构建起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已逐渐呈现在人们面前。(记者邵宇峰实习生余文通讯员王永华 杭州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