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拿什么拯救你,我们的遗产?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2日05:37 大河网-河南日报

  

拿什么拯救你,我们的遗产?
7月的苏州像个闷罐子,一下火车,扑面而来的除了潮热的空气,就是出租车上的广播:三年一度的中国昆剧艺术节,在其发祥地苏州迎来第三届盛会。

  昆曲,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戏曲艺术,已经有着600年的悠久历史,号称“百戏之祖”。2001年5月18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审通过列入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名单。

  遗憾的是,即使是在昆曲的家乡苏州,连最见多识广的出租车司机都不知道这些事,我专程从郑州来看昆曲,他们觉得十分可笑。年轻人的出租车上,播放着流行歌曲。

  我想起古希腊的一则寓言:一个樵夫骑在树枝上,挥动斧头,拼命想砍掉它,却不知道砍断树枝的那一刻,自己也会摔得粉身碎骨。现代人看不起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却对好莱坞、摇滚乐趋之若鹜,觉得中国传统的文化过时了、落伍了。过的什么时?落的什么伍?“过”的是西方流行文化之“时”,“落”的是西方流行文化之“伍”,这本身就是西方文化的标准,隐含的是对西方文化的臣服和皈依。西方流行文化在商业管道的传播之下,显示出它强大的同化力量。但是,对于文化来说,单一并不是一件好事,文化的单一和一元,是对人类丰富人生经验的阉割,和对人们宝贵创造力的扼杀,这只能是一场灾难。

  今天,全球都在发起环保运动,以保护生物多样性,而文化多样性其实同样面临着来自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巨大威胁。联合国提出的人类文化遗产,基本态度是“文化环保”,尽量保护各种文化传统的原生状态,特别是那些非主流的、易于消弭的文化物种,以免人类文化的多样多元在全球化过程中消失。借用生物学的观点,这种态度,是为了保护“文化基因库”,保护不符合当前时代潮流,遭到大众摒弃的古典艺术传统,中国的昆曲就是这样被纳入到保护和抢救的视野。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戏曲、音乐、曲艺、杂技等。它是动态的,靠口传身授传承下去。它的保护和传承,靠的是人,人是非物质遗产存活的土壤。作为传统艺术的昆曲,如果没有了传人,它就必然会枯竭和衰亡。比如昆曲中的《女弹》,从元朝一直流传至今,其宝贵程度可想而知。可惜唯一能演这出戏的蔡瑶铣在去年年底已经鹤去,而且她没有将之传授给任何一个人。没有师徒之间的心灵沟通、口传身授、耳提面命,单靠文献记载和录像,是无法达到高明的境界的。于是《女弹》终成广陵之散,我们亲眼目睹了珍贵的文化遗产怎样在我们面前消失。

  这还不是最可怕的。艺术节的9天里,我看了11出昆曲,包括传统老戏和新编剧目。原汁原味的表演并不多,多的是舞蹈化的身段、歌剧化的演唱、话剧化的念白,和现代的声光电手段,甚至连广告词都是莎士比亚化的,像“东方的麦克白”之类。中国传统戏曲特有的虚拟美、程式美荡然无存,反而更像一出百老汇歌舞剧。这样的改编和创作,照我看来,只是用糟蹋我们宝贵遗产的方式,向西方流行文化投送的一份降表而已。

  不是只有昆曲有着这样的命运,同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古琴、同样产于苏州的评弹、还有北京的民间曲艺子弟书……它们不是在冷清的角落里,日渐凋损着美丽的容颜,就是被打扮得不伦不类,成为赚取旅游收益的廉价筹码。

  怎么办?

  昆曲是遗产,不是资产。它和其他我们民族的文化遗产一样,需要的是长远的文化关怀,而不是对现实利益的卑躬屈膝。出土的鼎爵杯盘,我们不会因其不便使用而装上有机玻璃的手柄,文化遗产需要的,是传承和研究,而不是改造和市场。

  昆曲的传人除了演员,也包括观众。像昆曲这样文化意蕴深厚的文化遗产,演员和观众的关系并不是商品制造者和消费者的关系,他们是此一民族文化遗产的共同继承人。演员需要培养,观众也需要培养。娱乐商品的主要功能是娱乐消闲,文化遗产的主要功能却在教育,观众必须通过学习才能领略到它的好处。文化遗产的继承有如知识的继承,是每一代人的责任。所以这种教育,首先应当在学校中施行,继而通过传播媒体,使之成为广大国民社会教育的内容。通过这种审美教育培养有审美趣味、对传统艺术有认识和修养的观众,我们的文化传统才不会发生断裂。文化遗产的真正价值,才算是实现了。

  我们所有的文化遗产,都需要这样的态度。

  我们河南,有22个项目被列在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里,对它们,我们又该怎么做呢?

  不知古,焉知今?保护和抢救文化遗产不是要完全滞留在过去,因为这和完全无视历史的积淀同样荒唐可笑。我们要的,是从祖先世代累积的宝贵经验中获得创造力;是在面对西方强势文化冲击时,拥有提高民族自尊与文化认同的资源。

  保护文化遗产,保护人类精神世界的鸟语花香。⑥2

  (作者为中国古典戏曲博士)

  □范红娟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