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产业转移下的中欧贸易不平衡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2日06:15 大洋网-广州日报

  

产业转移下的中欧贸易不平衡
扈大威扈大威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

  近年来,随着中欧贸易的迅速发展,中欧贸易不平衡也日渐突出。今年1月至5月份,中国对欧盟的贸易顺差达到305亿美元。不断增长的贸易顺差已经引发部分欧洲国家的贸易

保护主义倾向,对中欧经贸关系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面对中国对欧贸易顺差的急剧增加,欧方的解释是中欧双方在市场开放方面不对等。“中国未能充分履行作为世贸组织成员的义务,没有充分向欧洲企业开放金融、电信以及建筑业等市场。”欧洲企业在中国更多地“面对的是一堵墙,而不是一扇敞开的门”。欧盟要求中国进一步开放服务贸易,保护欧洲企业在华知识产权,消除贸易限制措施,从而减少贸易顺差,推动中欧贸易平衡向前发展。

  上述观点反映了部分欧盟国家对中欧贸易不平衡的不满情绪,但是其分析和立论却明显存在偏颇之处。它没有正确认识导致中欧贸易不平衡的根本原因,因此对中欧经贸关系的发展开出了错误的药方。事实上,欧盟对华出口近年来一直以比较快的速度增长。2000年欧盟对华出口为257亿欧元,2004年猛增至480亿欧元,4年内几乎翻了一番,是欧盟所有外贸伙伴中增长最快的。这表明中国已经充分向欧盟企业开放了市场。中欧贸易逆差的出现,根本上讲不是由于中国对欧盟采取贸易限制措施,而是由于各国经济结构调整、实行对华产业转移所导致的贸易转移效应。

  应当承认,由于中欧经济结构上的互补性,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低成本,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潜力在中国加入WTO之后被释放出来。尤其是2005年纺织品配额制取消后,大量中国纺织品和服装进入欧盟市场。这部分地解释了2005年以来中国外贸顺差的急剧增加。但是,如果我们进一步分析中欧经贸的产品分类就会发现,中国对欧出口的主要顺差商品不是初级产品,而是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资本和研发密集型制成品。其中最主要的顺差项目依次是电子数据处理及办公设备、电信设备等。而这些产品多由活跃在中国外贸领域的外资企业制造。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利用中国一流的基础设施、优惠的税收政策、稳定的社会环境、低廉的劳动力价格以及潜在的巨大市场,持续不断地向中国投资乃至转移生产、研发部门,将中国作为重要的生产基地以及研发基地,同时将产品返销欧美等市场。这就使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形成了“亚洲(中国)生产,美欧消费”的格局。一个最有说服力的证明是:在中欧贸易额不断增长的同时,欧盟与美国、日本等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额都在下降,这表明生产转移导致了贸易转移。据统计,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外资企业产品在中国出口份额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1990年为17%,到2005年已经达到58%。以我国电信产品出口第一大商品手机为例:2005年,中国出口手机2.28亿部,居世界第一位。但是其中外资企业产品就占95%以上。

  在经济全球化导致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贸易转移的共同作用下,国际贸易平衡具有了新的含义。由于欧盟、美、日、韩等国家将部分产业向中国转移,中国成为横跨多个国家的整个生产链条的最后一个环节,将来自不同国家的原材料乃至半成品进行最后的组装,并且打上中国制造的标记出口。这样一来,中国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同时也承接了贸易顺差。因此,中欧贸易的平衡就必然表现为某种不平衡:即一定程度上的中方顺差才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欧贸易的合理状态。

  总之,中欧贸易不平衡是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必然结果。忽视产业转移导致的顺差转移、片面指责中国市场开放程度不够将对中欧经贸合作的健康发展产生消极影响,不仅不利于中国经济,也不利于欧盟经济的成长。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