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七夕的核心文化是女子向天乞求一双灵巧的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2日06:46 南京报业网-南京日报

  【南京日报报道】 (记者李冀) 七夕节是不是东方情人节?昨天,本报刊发了学者们大相径庭的两种观点。那么,七夕作为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文化内涵是如何界定的呢?昨天,记者采访了亲自将七夕节送入国家非遗名录的南艺著名教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徐艺乙。徐先生认为:“从小的说,把七夕冠以‘东方情人节’的名头是没有吃准文化内涵;朝大的方面说,过分炒作‘东方情人节’的概念,有违我国文化安全战略。”

  徐艺乙透露,在申报非遗时,虽然牛郎织女的传说是七夕节相当重要的内涵,但其核心的文化内涵是“乞巧”。这是因为在中国传统家庭文化中,妇女的使命相当重要,侍奉老人、服侍丈夫、养育孩子,一个心灵手巧的主妇甚至可以决定家庭的幸福。七月初七的晚上,姑娘和少妇向天乞求一双灵巧的手、一颗聪慧的心,以便出嫁或生子后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理念的体现,是七夕核心文化。而现在商家把牛郎织女一年相聚一次的悲情故事肆意延伸成“东方情人节”,这不但没有抓住七夕的核心文化内涵,而且背离了这个凄美传说的本意。“所以我认为不论哪个角度看,把传统七夕节冠以东方情人节的名义都是滑稽和不当的。”

  徐艺乙是国内最早关注中国传统节日,并参与七夕等中国传统节日进入首批非遗名录全过程的专家。他告诉记者,早在2004年,《人民日报》就曾7次刊发了关于保护传统节日文化的文章。之所以如此重视,是因为传统节日是中国民族文化的浓缩,而且是中国文化中最具实践性、体验性的部分。每个中国人从小都在长辈的指导下接触和实践各种节日的礼俗,长大后又指导自己的下一代人,这种传承凝聚着我们民族的认同和自豪感。然而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大量“洋节日”涌入中国并被肆意炒作。在这些“洋节日”的进攻下,中国传统节日在人们心目中的影响日趋冲淡,许多节日传统礼俗的传承被中断甚至消失,年轻一代的传统认同感正在削弱。“这实际上是和被武装侵略一样危险的文化丧失,是一种国家安全危机。”徐艺乙说,“正是站在国家文化安全战略的高度,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一批在全国各民族中有着普遍和典型意义的传统节日以最快的速度进入首批非遗名录。”这只是开始,接下来入围的传统节日将成为范本,我国将按照世界非遗、国家非遗、省非遗、市非遗等4个层次全面发掘保护和整理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

  (编辑小娜)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