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小院士“玩”出新发明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2日07:00 人民网-华南新闻

  

小院士“玩”出新发明
小院士们都喜欢动手(资料图片) 7月31日,第四届“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评选活动揭晓,41名中小学生获得这一“荣誉称号”。中科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已众人皆知,而“小院士”是一种什么称号?什么样的孩子能当“小院士”?

  小院士是些什么样的孩子

  据《光明日报》报道,新获“小院士”称号的孩子都爱“玩”,都善于“动手”,也正是这两个特点使他们成为科研好手。

  广州的“小院士”钟浩源家庭比较困难,一家人住在18平方米的小房子里,每逢假期,他就从华南师大附中赶到广州荔湾区青少年科技中心。从小学三年级起,钟浩源跟随荔湾少年宫的陈志豪老师搞发明创造。钳子、焊枪、锯刀都是他最喜欢的“玩具”。而他的所有发明创造,都是靠这些“玩具”造出来的。

  来自上海格致初级中学“模型组”、后来成为“小院士”的陈亦萧萧加入这个组也是为了“有地方可以玩”。陈亦萧萧几乎每个双休日都扑在了制作自己的作品上,在准备作品的过程中,由于没有现成的零件,必须要自己去寻找替代品,有时候下手稍重一些就必须重做。许多同学因为无法忍受制作过程中反复重来,失败两三次以后就气馁地把模型扔在一边了。耐心、沉得住气使陈亦萧萧最终取得了成功。

  “科研”为了解决“小问题”

  在“小院士”的作品中,多数是针对生活中的小问题,也就是这些被成年人认为“微不足道”的问题,成了孩子们的攻关课题。

  2001年初的一天,蒋天羽去上海外滩游玩,发现河水中漂浮着不少垃圾。她想:要是有一条“会吃垃圾的机器鱼”该多好啊!在老师的指导下,她用泡沫塑料、小电动机等材料做出了“会吃垃圾的机器鱼”的模型。2001年4月,“会吃垃圾的机器鱼”在上海青少年科学创意大奖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后来,这个发明还申请了专利。靠着这条“鱼”,2004年6月,蒋天羽被中国少年科学院评为“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

  “小院士”王一丹现在已经有6项发明获得国家专利,并7次获国家级奖励。他的第一项专利“清洁油瓶”就是在帮助妈妈做清洁时得来的灵感。

  江苏科技特级教师陈长明说,孩子都有独特的视角。“小院士”身上真正发光的不仅仅是一两个发明,还有他们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联想力。像诸多的生活不便,很多大人都习以为常,没有人会想到要去解决问题,而“小院士”们却想到了,这很值得人们思索。

  中科院院士陈桂林认为,学校应当鼓励孩子们从身边小事情做起,从解决小困难着手,这既是他们的能力所及,也符合“循循善诱”、逐步引导的科学精神。

  尊重孩子们的好奇、爱问

  对于少年儿童的“创新”,中国发明协会副会长张开逊认为:“应当首先鼓励孩子们投身观察自然,在‘志愿观察’的基础上,动手制作,只有这样,创新之泉才可能从人们的心灵里涌出。”

  中科院院士薛永祺也指出,学生从小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精神值得提倡。但科学不能急功近利,学校应该为学生学习科学创造环境,而不要包办代替。

  安徽省蚌埠市第三中学学生张广辰是安徽目前唯一的“小院士”,他说,老师的正确引导对我的发明非常重要。1998年春节,张广辰家的水表冻坏了,水流得到处都是。张广辰想:如果有一种不怕冻的节能水表,那该多好啊!辅导老师利用科技活动时间带他参观了蚌埠供水总公司水表计量所。他说,实地参观是“防冻水表”问世的前提。

  曾培养出两名“小院士”的上海格致初级中学的张育心老师认为:“培养一个学生就应该关心他的发展模式是不是最适合他。孩子有想法,老师必须鼓励,而且要主动配合。如果为了功利性目的培养孩子,只能事倍功半,更不利于孩子的发展。”

  有专家指出,“小院士”称号固然能够激励孩子们参与创新的积极性,但一定要对孩子作有效引导,避免孩子们由此对自己产生过高期望。那样不仅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同时也违背了设立“小院士”的初衷。

  (冯永锋 李海秀)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