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环球时报:不必总是劝小泉别参拜了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2日08:33 人民网

  人民时评

  网友说话

  评论靶子

  观点周刊

  观

  点

  推

  荐·观点周刊:刘翔12秒88(视频) 巨贪张改萍当庭认罪·网友热评:查查还有多少当官的为所欲为没人管!·人民视点:“网络通缉令”,岂能想发就发?·人民视点:连环杀人、蟒吞农妇,可恶的网络谣言!随着8月的临近,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是否会在今年的8月15日参拜靖国神社成为各方关注的热点。笔者认为,关注可以,但不妨一如流行歌曲中所唱:不必太在意,尤其在其参拜的情况下。

  为何不必太在意?因为倘若小泉果真罔顾各方反对,执意进行“8·15”参拜,那就充分说明,这个5年前的怪人,到今天已彻底变成了狂人。狂人者,疯狂、狂妄自大的人也。试想可以不顾多数国民反对,不顾同僚劝阻,不顾天皇蹙眉,不顾受害国抗议,不顾盟国暗示,坚持参拜,不是狂人又是什么?以这样的狂人为首相,甚至为骄傲,应该是日本政治的悲哀,日本人的悲哀。真正需要在意的是他们,而不是我们。

  迄今为止,小泉在参拜问题上之所以获得日本国内一部分人的喝彩,关键在于他成功地偷换了概念,即把中国的抗议偷换为“中国干涉日本内政”,把坚持参拜偷换为“不向中国屈服”。从社会心理背景上,小泉偷换成功有其必然性,就是在经历长期低迷和社会急速转型的过程中,日本社会弥漫着一种“漠然的不安”:从国家层次上,这种不安是对日本强国地位或被取代的不安,从个人层次上,这种不安是对未来生活或不平稳的不安。两种不安交织在一起,再碰上靖国外交摩擦,立刻使中国成为矛头和怨气所指。而具有“动物般”敏锐嗅觉的小泉迅速将这一变化把握为凝聚民心的大好机会,骤然从一个原来边打麻将边对政客参拜不屑一顾的“无所谓”,蜕变为不管中、韩如何抗议,也要把参拜进行到底的“大无畏”。

  对于小泉的机会主义,我们过去曾经非常在意。在相当程度上,我们的愤怒被小泉利用了。但时至今日,如果我们还紧盯着小泉,过分在意他是否参拜、何时参拜,实则抬高了此人,也忽视了事态的主流。因为在经历了小泉的5次参拜后,今天日本国内的舆论已从当初的分流逐步走向合流,而在“反对首相参拜”占据民意主流的舆论压力下,小泉还逆流而拜,无疑将使靖国问题从一个国际问题转变为一个国内问题,即促使日人思考日本政治是否还处于正常状态。因为身为一国首相的人,在处理外交事务中,竟真能做到不考虑国家,只考虑自己。小泉倘有最后一拜,那不过是清楚地揭示了其不惜以国家利益和形象受损之代价,为自己“完美”性格贴金的自私本质。对于这样一个私心重,不能也不愿代表国家的政客,日本国民为何要为他唱赞歌?

  与小泉相比,我们更需在意的是日本国内正渐渐从“小泉魔术”中清醒过来的、日益壮大的理性人群。他们中有关系日中事务的政界人士、商界人士,也有和中国并无直接关系,但为自己国家前途担忧的普通百姓。他们已逐步认识到,日本走一条和平、和善的发展道路最有利于国家,也最有利于人民。小泉虽抱紧美国,但毕竟远水救不了近火,自己的日子还得自己过。日本是亚洲国家,不面对这一宿命的安排,不把邻国外交搞好,等待日本的只能是日益孤立,日益边缘。即使真的在未来成为所谓的政治、军事大国,也不过是别人的棋子和枪杆。更为关键的是,日本能有今天实属不易。今天的和平与繁荣是在付出了无比惨重的代价下得来的,日本怎可受个别政客的煽动和一时激动情绪的“绑架”,走上背离初衷的道路?难道日本人的政治智慧果真贫乏到不能吸取教训,以至重蹈往日覆辙的地步?

  最后再回到小泉参拜一事上。笔者认为,5年多来,中国应该对小泉做的、需要对小泉做的已经做足了。此刻我们完全不必拉着他、拽着他、苦口婆心地劝着他别去再参拜。就像毛主席当年所言“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随他去吧”。即使对小泉的后任,在参拜一事上,我们大可在坚守自己原则的同时悉听尊便。因为靖国问题正如一个脓包,既生长于日本与亚洲关系的肌体,更生长于日本自身的肌体。从积极意义上来看,小泉等人的“折腾”已让这个脓包再也无法被遮掩下去。只要我们团结日本的反参拜主流,那么靖国脓包溃烂之日,就是日本真正进行“战后政治总决算”之时。对于这种局面,我们不需积极,但也不必消极甚至害怕面对。

  (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学者。)

  (本版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欢迎读者参与讨论,电子信箱:taolun@peopledaily.com.cn)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