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少林武术”成为中学必修课的启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2日09:16 青年时报

  7月31日《河南日报》报道,自今年秋季起,少林寺所在的河南省登封市将把“少林武术”列为全市中学生的必修课。应该说,这是一则并不起眼的文教新闻,但却正好触发了长久以来存于笔者心中萦绕不去的一些想法。

  登封市是少林武术的发源地,少林武术,天下景仰。这应是登封人的骄傲,某种意义上也是登封人的一个符号。当然,在现代社会,武术作为防身术的意义已十分有限,而健

体强身的途径有很多,并不是非练武不可。但作为登封人,对本乡文化重要组成之一的“少林武术”有所了解与继承,则体现出两层意义,一是有助于修养身心,生于斯长于斯,本乡文化对自己来说可谓得天独厚;二是生于斯长于斯,以本乡文化为骄傲并继承之、发扬之,也应是登封人的一种有限责任。

  对登封市将“少林武术”列为全市中学生的必修课,不妨视为一次“教材改革”,一次对“统编教材”的小小叫板,尽管这在登封市教育当局来说,可能是无意识的。中国地大物博,各地都有自己独特的风物与文化,都产生过很多杰出人物,并形成不同的民风、民俗,而长期受本乡文化的浸润,从某一地方出来的人也理当富有某一地方的文化气质。然而遗憾的是,我们的“统编教材”只求大同不存小异,几乎完全排斥了本土文化的内容;大家接受的文化都来自于“统编教材”,于是每个人所呈现的文化面目也就如同一个模子印出来的一样。举例来说,郑州的学生会背一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而作为龚自珍故乡的杭州市的学生也大抵只会背这一首;济南趵突泉公园内有李清照纪念馆,大明湖公园内有辛弃疾纪念馆,但济南的学生对“济南两词人”的身世与作品,并不比其他地方的学生学习得更多、理解得更深。

  笔者当年离开家乡到杭州工作时,行囊中有《西湖梦寻》、《西湖诗词选》,还有王思任、徐渭、郁达夫等人的著作,当时认为,既然到人文繁盛的浙江工作、生活,自当对当地人文有所了解。然而在杭州两年多来,感觉是,大部分杭州人并不比我这个外乡人更景仰本地的先贤与文化;我几乎每天都要从凤起路上的“杭高”门前经过,杭高的前身是“杭州一师”,上世纪初的“杭州一师”集一时人文之盛———李叔同、陈望道、朱自清、俞平伯、夏丏尊、刘大白、曹聚仁……不可胜道,我望着那些从杭高大门匆匆走出的中学生们,有时会想:他们对这些杰出的前辈师友以及作品,会知道多少呢?是的,这怪不得他们,他们没时间去了解这些师友,而要全身心投入“统编教材”,而“统编教材”至高无上的地位则来自于“统一高考”。

  但我并不想把本邦文化受中小学教育冷落的责任归咎于“应试教育”,而认为应归咎于地方政府对本邦文化有失敬畏,对本邦文化作为一种文化资源、教育资源认识不足。“非不能也,是不为也”,用在这里正合适,在本地学校教育中增加以本乡先贤、风物为内容的教材供学生必修,其实并不必然与应试教育发生多么激烈的冲突。先贤文化最有助于培养美好的感情与人格———鲁迅先生最喜欢引用王思任骂马士英的一句话:“吾越乃报仇雪耻之乡,非藏污纳垢之地!”王思任,明末绍兴人,从王思任这句话里,不难想见绍兴何以会产生秋瑾那样的烈士、鲁迅那样的“横眉冷对”。


来源:青年时报 作者:翟墨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