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解剖课22人用一具尸体 岛城呼唤遗体捐献志愿者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2日11:29 青岛新闻网

  解剖课22人挤剖一具尸体

  遗体捐献少“绊”住医学前进脚步,岛城呼唤志愿者

  近日,本报独家报道了崂山村民王奎海义捐妻儿遗体的消息后,不少深受感动的市民纷纷打来电话,咨询遗体捐献事宜,“捐献的遗体具体有什么作用?”“我已经81岁了,

捐出角膜还能有用吗?”……昨日,记者就此展开调查采访。

  困境:缺尸源,医学生成才难

  “人体解剖操作对于将来外科医生特别重要,如果没有足够的解剖实践,很有可能会造成在工作后‘拿活人开练’的既可怕又无奈的后果。”昨日,岛城一名胸外科名家的肺腑之言,道出了遗体捐献的重要性。

  记者随后从遗体受捐点青岛大学医学院了解到,该校上半年仅接受了9名捐遗者的捐献,这个数量远远不够教学所需。“临床专业、高护专业、口腔专业、影像专业等都要学解剖学,尸源缺乏时曾经有22个学生解剖同一具尸体的情况,现在也得十五六个学生一组,只能是少数主刀多数观看。”昨日,青大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的刘志材老师无奈地告诉记者。记者还了解到,由于没有尸源,我省的某些医学院校甚至不得不用人体挂图和模型来教学。据悉,目前国内公认的理想教学效果是每4名学生解剖1具尸体,这与现实中的数字相差太远,直接导致了“拿活人开练”和大量医学科研新项目被“砍”的两大恶果,而最终苦果则只能落到我们自己身上。

  溯源:“志愿”为何又反悔?

  记者从市红十字会业务处了解到,9年来,虽然目前我市已有638名捐献志愿者,并且已有62人实现了自己“身后”的愿望,但这个数字其实还可以更多一些。“有个别志愿者签完协议后,因为种种原因又反悔了。还有,不排除有的志愿者已经去世,但亲友没有按照其愿望前来捐献的可能。因为,我们总不能时不时打电话问志愿者现在‘怎样’了吧?”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王鑫说道。分析起原因,王鑫认为:“入土为安”的传统思想,以及家属担心背上不孝“黑锅”是遗体捐献顺利实现的两大“拦路石”。

  感悟:让医学生们拿我开刀

  在采访中,记者一次次被捐遗志愿者们所震撼与感动:

  “我愿意给医学院的学生们提供一次练习的机会,将来他们在我的遗体上多锻炼一次,就有可能在今后的工作中,在病人身上少失误一刀。”昨日,已经年过古稀的退休教师刘老师深情地告诉记者;“不为别的,就是想让其他的母亲不再因为这种疾病掉眼泪。”这名母亲,将4个月大夭折的儿子遗体捐献,她的第一个孩子也是因为这种先天性疾病夭折,第二个孩子也未能逃脱病魔恶爪,博大的母爱战胜了丧子之痛,夫妻俩毅然捐献了儿子的遗体;“如果我离开了这个世界,而我捐献的角膜能使4至6个人重见光明,那么我想我并没有真正离开,我的眼睛在继续注视着这个世界。”捐遗志愿者高女士动情地说道。据记者了解,无论捐遗者的年龄大小,也不管是否患有近视、青光眼等眼疾,所捐角膜都可以供其他患者正常使用,而且还可以一代一代捐献下去,使用直到永远。记者仇瑰丽

  荀子曰:“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终始俱善,人道毕矣。”“成全他人,延续自己”是终善讲究的最高境界。去世后还不忘记帮助别人,为社会做出贡献,有着如此崇高境界的人,不得不令人钦佩,也是后人们应该树立的人文死亡观。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