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可以水煮,不准混嚼?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3日00:01 红网

  很早就读过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易中天的书,像《帝国的惆怅》《闲话中国人》、《中国的男人和女人》、《读城记》等,总的感觉是他的书写得好读,有趣味,视角也比较独特,不那么学究气,也不那么一本正经。这可能就是他自己所谓的“妙说”吧。但我想,以前,恐怕知道他的人并不多,他的出名正应了央视著名主持人水均益的那句话:一条狗拉到中央台连播30天也会成为名狗。易中天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汉代人物风云”,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首播即获热评,很快便红得发紫,

拥有大量的“易粉”,“品三国”更是火得难得一见。

  近日,易中天与上海文艺出版社联手,将自己的《品三国》(上)讲座结集成书,再一次旋起“易旋风”,出版社的销售目标是100万册。对于易中天的“品史法”和“历史观”,从他变红的那天起,就不断有人质疑、批评,但多是“真名隐去”。这次,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葛红兵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文章《如此易中天,可以休矣》,直言不讳地表示,易中天《品三国》,实际不是品味,而是咀嚼,而且是混嚼。“他把《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一锅煮,好像是为了辨明史实,厘清真相,实际上是为了提升娱情,夺人眼球,思想成了笑谈,历史变成了娱乐。”

  对《品三国》,我是“先读为快”。易中天把《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一锅煮(其实还有《三国志》裴松之的注,《后汉书》、《世说新语》、《资治通鉴》等),确实比较着厘清了一些历史疑云,当然也提升了娱情,夺了人眼球,但一个学者想让更多的人看自己的书有什么不对?把事情说得有趣一点、好看一点为啥是笑谈、娱乐,而不是通俗、新颖呢?再说了,三国不是都被“水煮”、“麻辣”过了,“混嚼”一下有何不可?“东北乱炖”不是也别有风味吗?至于说那不是“品”是“嚼”,葛教授没有明言“品”和“嚼”如何区分,就只能见仁见智了。再说了,这又不是学术专著,太“严肃认真”了,普通读者消受得起吗?

  葛红兵举例说:“易中天说‘大家都认为袁绍是绩优股时,郭嘉却看出那是垃圾股;而在大家都以为刘备是垃圾股时,诸葛亮却把他看作绩优股。’但诸葛亮选择刘备,是有政治信念和人生信念的,易中天对诸葛亮的这个解释完全是庸俗化了诸葛亮。”易中天把三国的政治斗争、军事斗争归结到个人利益、个人品格上去讲,就像吴思先生把好多历史事件都“算经济账”一样,是一种别样的解读方法和角度,好不好,或者对不对,恐怕也只能是见仁见智。但如果因此认定这样就是庸俗化诸葛亮,那《三国演义》“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鲁迅语),就是在妖魔化诸葛亮,那诸葛亮的形象因此受损了吗?再说了,诸葛亮把刘备看成绩优股的说法,只是为了形象、好理解,并没否定他的政治信念和人生信念。再者,讲一个事情,总有侧重点,不可能总是大而全、小而全,央视上可是“一寸光阴一寸金”。单纯从利益角度说人生选择或职业选择,不一定就是否定政治信念和人生信念,我觉得也否定不了。

  在文末,葛红兵表示,易中天的书读还是可以的,没有什么不好,开卷有益。没什么不好,哪能有什么好呢?他没说。这让我怀疑他有没有认真读过易中天的书。将可读的书说成是“没有什么不好,开卷有益”,更是轻率得有些不负责任。他还说,“但其实,说起《三国》,我最佩服的是单田芳,有了单田芳,我们就不需要别的人再来说什么《三国》了。而真正喜欢三国的,还是应该读原著,《三国演义》和《三国志》都不是什么难读的书。”

  且不说留声机时代的单田方解读三国,在多媒体时代有几人愿听,就算是有人愿听,凭啥只能由他一人解读,他买断《三国》的版权了?除了统一的教科书,谁有权力替读者安排一种阅读习惯和理解方式呢?这真是有点“霸道”得过分了。

  我可以说,真正喜欢三国的人,必定是读过《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的,至少是读过《三国演义》的。而听易中天“品三国”的人,大多也是这些人,易中天的解读至少给了他们新的“理解路径”。而易中天的“品”,既廓清了一些历史疑云(当然不一定是学术上的),也开辟了新的阅读视角,更激起了许多人读三国的热情,这难道不值得称道吗?

  有人说,是教授,就该好好做学问,就该耐得寂寞,不该做什么“明星教授”,就该把文章写得有些学术味。易中天名利双收,对于在书斋中埋头研究学问的学者是一种不公……但我想,如果没有好好做学问,易中天能把历史讲得那么趣味盎然吗?他如果耐不住寂寞,那么多一版再版的畅销书是怎么写出来的?有一些读者是跟着起哄,但难道所有的读者都是傻瓜?教授就只准把文章写得佶屈聱牙,写得通俗化、大众化了,就没有学术味了?易中天“一不小心”成了“明星教授”,充其量只是个“特例”,再说,有人就喜欢安安静静的书斋生活,没有推广性和可比性,何来不公平?

稿源:红网 作者:易其洋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