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长征胜利70周年专题 > 正文

扬州百岁老红军还在“播种”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3日02:19 江南时报

  扬州城里有一条路叫长征路,这条路上住着一位七十年前万里长征的亲历者——今年96岁高龄的老红军刘应启,这位健在的老红军还在长征、还在播种……

  放牛娃出身的刘应启从19岁参加工农红军到光荣离休,几十年枪林弹雨,曾荣获“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解放勋章、红星荣誉勋章;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抗美援朝,36年时间参加的战斗有150多场,三过雪山草地。然而他没有以此为资本,更没有居功自傲
,而是把无私的爱抛洒在需要他的这片热土上。

  富有的“穷光蛋”主义者

  1965年,年近花甲的刘应启离休后住进了扬州军分区干休所,作为一名正军级离休干部,有足够多的理由享受舒适、安逸的晚年生活,而刘应启却没有闲着。从大别山到太行山,从南京到北京,足迹踏遍了半个中国;部队、地方党政机关、工厂、学校,随处可见他的身影。他是一粒

火星,仍在到处点燃长征精神之火。刘老离休后,应邀到800多个单位作革命传统报告1000余场,听众达100多万人次。

  为他人讲传统、谈体会,刘应启乐此不疲;资助社会弱势群体,他更是义无返顾。为了资助他人,有着丰厚收入的他没有一分钱存款,被老伴称为“穷光蛋主义”。

  刘应启离休后的工资每月5000元左右,而他却坚持粗茶淡饭,早饭常是一块烧饼加根油条,晚饭常是2碗稀饭就一碟咸菜,最奢侈的饭菜就是猪肉水饺。他住在2间带院子的平房里,一张饭桌已经用了30多年,一台14寸彩电是10多年前地方政府慰问时送的。厨房里的那台老冰箱,油漆早已经剥落,把手上缠着厚厚的一层胶布。特别是那窄小

客厅里的2张沙发,一次,南京军区领导来到他的家中,坐上那“老爷”沙发竟被卡得起不了身,他们笑道,这下领略了刘应启的“穷光蛋主义”了。

  对自己“吝啬”,对他人却“大手大脚”。1995年是“希望工程”在扬州实施的第一年,得知这个消息后,刘应启制定了自己的“五年计划”,每月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200元汇到希望工程账户,现在他的“希望工程五年计划”已经结束了,在那五年里,他的爱心汇款一次没落过。他常常说:“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要帮助那些贫困学生,让他们成为有文化的人,不但不能做睁眼瞎子,还要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1993年,刘应启通过共青团扬州市委与革命老区仪征月塘的特困学生包金华结成“1+1”对子,当时就捐出500元,成为仪征希望工程第一颗火种。目睹仪征后山区有不少特困学生,他一下子又捐助5个孩子,承包了他们的学杂费。

  40年来,刘应启先后资助过困难群众110多人、特困学生120多名,累计捐款15万元。

  “红军的后代也能种田”

  刘应启有一颗金子般的心,对社会有着无私的爱。但对自己的亲人,从不用自己的身份和影响为亲属子女谋私利。在一次给大学生作报告时,一位女大学生当场问道:刘老红军,您报告说的好,请问,您的儿女们都干什么?他们像您要求的那样吗?刘老说:“我的子女日子过得还可以。”

  1975年,刘应启带头响应党的号召,把女儿刘兰新下放到江苏省金湖县糖港乡。国家落实知青回城政策时,女儿请他出面,把一家人的户口迁回扬州城。他对女儿讲:“农民的孩子可以种田,红军的后代也能种田,你要为父辈争光”。老红军的大儿子刘东星当兵要提干时,爸爸说儿子学习不如城市兵,干活不如农村兵,不能当部队指挥员。于是大儿子复员回了家,在扬州机械厂当了一名普通工人,现下岗在家。二儿子刘中冬报考公安干警笔试面试都合格,可老爷子偏说综合素质不够,当警察不合格。刘老红军严格要求家人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他举报过女婿“违纪”,“害”的女婿被停职检查。他向女儿的单位反映女儿的“问题”,“整”得女儿写了几份检查才过关。孙子中考差三分就可上重点中学,儿子说:老爷子,你不帮我们总该帮帮孙子吧?刘老红军摇摇头,让孙子上了一所职业中学,还花了6000元钱。

  刘应启心里明白,对自己的亲人,他过于苛刻,有些事情似乎不近人情。在生活上,他努力去做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看着子女们日子过的紧巴巴的,他心里也不是滋味。和老伴一商量,将共同财产7万多元分给了子女,要他们改善改善生活条件。以后的每年春节,他都要给子女每家一两千元过节费。

  10多年义务“站”马路

  不说是长征的幸存者,世纪的老党员,150多次出生入死的老英雄,就说这年逾古稀的高龄,他也完全可以“随心所欲”地生活,然而这位高龄老人的胸腔里跳动的是一颗百年不变的心。

  一年,干休所附近史可法路与盐阜路交叉口改造,车来人往杂乱无章,尤其上下班高峰期更是一片混乱,由于警力不足,经常出现堵塞、车辆碰撞现象。交通不畅,市民怨声载道。

  刘应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于是主动跑到居委会要了一个红袖章戴上,在马路边当起了义务“交警”,维持起了交通秩序。这一举动,遭到所里和家人的反对:“您这么大年纪了,耳朵不好,行动不方便,万一被车子刮一下怎么办啊。”可是,刘应启认定的事就要干。不论刮风下雨,还是霜雪满地,他每天都早早起床,天黑才回家,膀戴红袖章,手拿小红旗,时而举旗制止行人违章行路,时而教育市民遵章守纪。看着老红军站在马路上辛辛苦苦地执勤,原本不守交通规则的人们也不好意思犯规闯红灯了。行人满意地说:“老红军来了,路就畅通了。”刘老在马路边这一站就是10多年,直到路口增设协警,他才从岗位上“退休”。

  1996年5月,扬州市响水河清淤队伍一字排开。闻讯赶来的刘应启挤到了队伍最前头。放眼望去,响水河里污水退去,垃圾裸露,翻着气泡的淤泥上散发出的臭气扑鼻而来。

  “干!”就在指挥员准备发出清淤号令的同时,谁也没想到,刘应启早卷起裤管,手操铁锹,一声吆喝,顺着岸坡下到了河底。

  2003年夏天淮河流域发生特大洪水,高邮湖水暴涨,形势十分危急。在家的刘应启不时地打听抗洪救灾消息,得知军分区组建的抗洪抢险突击大队即将开赴前线抗洪,当即找到所领导请战。“哪能让您老红军上呢!”“别瞧我八九十岁了,骨子里有股子劲呢!”刘老把胸口拍的咚咚响。

  就这样,洪水肆虐的大堤上,一颗红星在闪耀,他就是刘应启。刘应启拄着拐杖,指挥保障分队送茶送水,面对抗洪官兵,大声鼓劲:“同志们,困难面前有我们,我们面前没困难。人定胜天。”

  刘应启闲不住,关乎群众利益的大事要管,鸡毛蒜皮的小事也要管。打扫卫生、纠正浪费、节电节水。他以他党员的眼光,以

为人民服务的标准,与之不符的,他准要管一管他认为需要的,他定要帮一帮。

本报记者 张宏兵

  相关专题:长征胜利70周年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