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住宿制度与大学的理念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3日02:20 东方早报

  杨东平先生不久前在《新京报》撰文,比较香港和内地的大学,特别提出香港的大学教育理念先进,把新生都安置在风景最好的中心地带,体现了爱学生如子的精神。

  杨先生将大学精神落实到住宿制上,目光可谓敏锐。我在刚刚出版的《精英的阶梯:美国教育考查》一书中,特别有一章专门讨论这个问题。简单地说,学生的住宿制度,不仅仅是大学管理问题,而且直接涉及高等教育的理念。这几年,我们在“建设世界一流

大学”的理念下发展高等教育,却忽视了对学生应有的种种人文关怀(包括住宿制度),乃至一些入学新生被安置在校园的边缘。

  当年那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鼓吹者们,提出了几个现在看来非常狭隘无知的理论,可以简单概括如下:第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要学习美国模式,因为美国的大学是最一流的。第二,所谓美国的模式,就是研究大学的模式,其根源在于十九世纪末美国效仿德国建立了一系列研究性大学。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可望在未来几十年使中国的GDP成为世界第一,和美国十九世纪末崛起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的情形非常近似。所以,中国的大学建设应该走类似美国当年那种成功的道路。第三,具体而言,衡量一个大学的水平,要看其博士课程的水平。

  这些理论,一半是出于错误的教育理念,一半是出于对历史的无知。不错,美国的大学确实是世界一流的,值得我们学习。但这种“一流”,岂能用“研究性大学”或博士课程来概括?美国大学至少有三种传统:第一是牛津剑桥的盎格鲁撒克逊传统,其核心就是立足于本科的通识教育和寄宿制度;第二是美国本土的传统,即大学的社区精神,强调大学为社会服务;第三是十九世纪末从德国引进的研究大学的传统,博士课程也正是由此而兴盛。

  研究性大学的传统固然很重要,但稍有历史知识的人就知道,美国属于盎格鲁撒克逊文明的一支,从政治制度、法律体系、经济规则,到文化传统,盎格鲁撒克逊的影响远大于欧洲大陆,大学也不例外。比如,虽然美国的大学引进了德国的研究体制,但寄宿制本科教育一直是大学的核心。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名校的核心,一直是几个本科寄宿学院。就连芝加哥大学这种以研究性的理念创办的大学,最近也不得不加快发展本科教育,否则就很难竞争。美国人毕业多少年,一谈起“我的大学”,指的是自己读本科的大学,不是读研究生的大学。捐款一般也是捐给读本科的“我的大学”。

  为什么如此?因为这种大学教育的目标,是塑造所谓well-round-edperson(中文可翻译为“完整的人”或“饱满的人”)。这里就必须区分教育与训练的不同。教育是要促进人格的成长。学生在人格成长的过程中,自然会发展出对某一行业的激情和技能。因为每个人的人格发展的“完成形态”都是与众不同的,教育的目标就不是用一个既定的模子把人塑造成社会所计划的形态,而是要让受教育者发展出独特的、社会未必有的人格,使社会变得更加多彩多姿,更有创造力。专业训练的基础,则是把人按既定的模子塑造成具有某种技能的专家,要学生达到某种专业要求,人格发展并不是其主要目标。

  美国的大学遵循人格培养的理念,就特别强调通识教育,给学生创造一个“天高任鸟飞”的自我发展的空间,不用既定的专业模子限制学生对世界的探索。同时又强调寄宿制。寄宿制的目标,是创造一个学术共同体,让学生在互相之间的心灵碰撞和思想交流中成长,并且懂得在自己的小社区内怎么与别人合作,怎么发展自己的领袖才能,怎么帮助他人。除了书本知识外,学生在寄宿学院中可以参与和组织各种团体和活动,掌握基本的“社会技能”。举个简单的例子,美国的大学校长在毕业典礼上是常常骄傲地告诉毕业生:“你们是你们这一代的领袖,要承担起领袖的责任!”这里所谓的领袖,并不能狭隘地理解为当总统或企业总裁,而包括在职场、社区活动中充任组织者和发起人,给社会各个层面提供新理念和管理能力。领袖才能的关键,是怎么说服别人自愿地跟从自己。这种才能必须在人际关系中发展。所以,美国社会各界的领袖,绝大部分都是本科学院中培养出来的。几个名校本科学院培养的社会精英,要远比博士课程多得多。校友一聚会大家就明白,那些大笔大笔捐款的,几乎全是本科毕业生。要是靠培养博士吃饭,美国几个顶尖的大学很快就会破产。

  我们的大学不停地培养高分低能的学生。大家意识到这个问题已经有二十年,可是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越来越严重。其中一个理由,就是我们太重专业教育,不懂得利用大学中寄宿学院式的小社区,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完成人格的社会化,发展人际互动的基本技能。

早报美国特约撰稿人 薛涌 徐德芳 马俊 单雪菱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