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何必哀叹七夕不敌情人节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3日05:06 长沙晚报

  近几年,大众开始把七夕当作“中国的情人节”来热炒。可是,这个七夕刚过,大家猛然发现,我们倾注十二分热情来炒的这个七夕,其实还很难让人感受到几分情人节的气息,对比“2·14”洋情人节的受追捧,根本不在同一档次。

  于是有人哀叹,我们的“土情人”不敌“洋情人”。并从此得出结论:中国人太媚外了,中华文明衰落了。

  此言谬矣!

  考察七夕的来历,七夕又称为“乞巧节”。相传,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附带求赐美满姻缘。因为七夕节与女事关系密切,所以又叫“女儿节”。

  这样一个由向织女乞巧的习俗演变出来的节日,确实有很多的浪漫因子,可以说蕴涵了一部分“情人节”的要素,但是,就本质来说,它并不是情人节,把它称为“中国妇女节”似乎还更合适些。

  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近几年来,有人建议将七夕定为中国的情人节,并且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把“七夕”变成“东方情人节”的努力,正在一些地方变成现实。杭州举办了“七夕相亲大会”,有2000多名男女参加,一些青年男女身着汉服,在“月老”撮合下,进行了“速配”;南京举办的“东方情人节·万人相亲会”,为时两天,吸引了万余人参加;一批专家学者聚会河北邢台,通过了保护“七夕”文化的邢台宣言。如此声势浩大,说明了中国文化生命力的强大,又何来土情人节敌不过洋情人节一说?

  我们总习惯性地把自己放置在弱者的位置,把自己尚未确立的东西和人家已经成为传统的东西相比较,从而无谓地感叹中国人媚外,中华文化没落,这是典型的弱国心态。

  把七夕包装好,赋予它崭新的时代内涵,让它和洋情人节匹敌,以此来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本来是个不错的主意。但是,如果在中国情人节还没有正式确立,包装尚未到位之前就奢望它的风头盖过洋情人节,是不现实的。这时候就发出哀叹,未免为时过早。

  (作者系星沙镇居民)

作者:谢浮名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