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学术论文也是生财工具?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3日06:00 光明网
郭立场

  “如果你想署名第一作者,要1300元,其中有500元是给刊物的版面费,署名第二作者可以优惠到1000元;署名第三作者,还可以打折。”日前,一名自称在北京某高校读研究生二年级的男子,在水木清华网站上发布一个帖子,声称欲出售一篇已联系好发表刊物的自写论文。(《北京晚报》7月27日)

  高校研究生网上买卖论文,听起来像天方夜谭,却真实反映了当下学术氛围的浮躁

。而叫卖者自身的说法,就是想卖给快毕业的研究生,有的学校规定不在刊物上发表论文不让毕业,更折射出这种畸形的供求关系背后,是当下高校不合理的学术评价机制。

  就在前不久,上海大学颁布了《上海大学关于研究生学位授予科研成果量化指标体系的规定(试行)》的《补充说明》,再次将国内大多数高校采取的“研究生学位与发表论文挂钩”制度,推上了风口浪尖。一周之后,一名研究生,在学校网站的校长留言簿上贴出题为《致上海大学学术委员会的一封信》,长达5000余字,从可操作性、稳定性、弹性、决策过程合理性等角度提出了质疑,引来了舆论的关注和坊间的争议。

  从现实性来看,一方面对研究生论文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研究生论文的质量却越来越低。研究生毕业必须发表论文的硬性指标是否合理,一时难以定断,但透过一些事例,我们还是不难得出结论的。研究生论文,国家没有明确要求,用人单位也不十分看重,公众质疑也是纷至沓来,研究生群体更是深受其害,为何还有那么多高校津津乐道?华东师大历史系教授许纪霖接受采访时坦言,其背后有一股魔力在推动,这就是对学术的评价被简单地量化了。在许多人的印象中,似乎发表的论文越多,其学术造诣就越不同寻常。将论文考核异化为对论文数量的考核,在“数字”考核下抛弃了质量要求,这显然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

  几年前,国家图书馆馆长、哲学家任继愈先生就提出,目前大学的研究生培养机制片面强调论文数量,这不利于年轻学生的成长,也不利于学科的真正繁荣。现在,一些人做课题的动机不纯,为争得课题不惜花钱,因为课题是立身之本,是评职称、评奖项的筹码。于是,项目越来越多,课题越来越繁杂,论文也越堆越厚,可偏偏就是精品不多。据报道,某大学教授3年发表80余篇论文,得到的不是社会的褒扬,而是质疑:当你连篇累牍在垃圾杂志上“制造”论文时,是否想过你正在浪费国家给予的巨额科研资金……3年发表80余篇论文,其研究成果转化率能有多少,不能不让人怀疑,也实在让人感到悲哀。与之相反,朱熹平教授和另一学者破解了庞加莱猜想,备受公众热赞。一个不容忽视的细节是,有四五年时间,朱熹平几乎没有发表过论文。

  论文的最大价值,在于学术价值的应用。当前的论文硬指标已经衍生为论文经济学、权力寻租学,孳生了大量的学术腐败。因此,为论文“减负”,让论文价值回归学术本位,就必须转变评判标准和考核机制,只有把论文考核由“量”转到“质”,才不失为维护学术风气的治本之策。北师大、人大、中国农业大学等7所高校相继取消了“研究生必须发表论文”的硬指标,给许多高校“论文热”适时地降了一些温,其结果不仅有利于提高研究生论文的质量,而且破除了弄虚作假现象和形式主义倾向。

  论文“鸡肋化”和学术体制有关,解决这一问题,仅靠学校是不够的。盛行于学术界的不正之风,不仅仅是学术道德问题,更凸现了人才评定之弊端。其根源在于现行的学术评价、人才评价机制以及人才评聘机制不尽合理。笔者以为,要克服教育领域的学术领域的不正之风,关键是要建立公正的社会学术价值评定机构,健全学术人才评价体系,应引入市场评价及业内、同行的评价,建立一个全面、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