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开启厦门农民新生活(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3日09:00 海峡网-厦门日报

  ——写在厦门市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开班之际

  核心提示

  今日,厦门市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正式开班。在扎实推进厦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进程中,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福建省领导干部“海

峡西岸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题研讨班和市委工作会议精神,紧密结合我市实际,就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再研究、再部署、再动员。

  本报今日特推出这组专题策划,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层面解析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进一步凝聚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把思想高度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和部署上来,努力提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能力和水平,齐心协力推进新一轮跨越式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开启厦门农民新生活(图)

  乡村小公园。

  盘点“十五”

  “十五”以来,我市始终把做好“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着力推进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着力推进农业产业优化升级,着力推进农村公共服务建设,着力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着力推进城市协调发展,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

  623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4030元提高到2005年的6230元,年平均递增9.1%。农民的收入水平始终保持全省前列,2005年跃居全省首位、全国副省级城市第四位。

  47.7%:2005年全市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2974元,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7.7%,超过农业第一产业纯收入的一倍。

  62.8%:农村城市化水平由2000年的50.4%提高到2005年的62.8%,年均提高4.5个百分点。

  57万人:全市共完成106个村的“村改居”工作,农村户籍人口从2000年的65万人减少到2005年的57万人。

  7.8万人:2003年至2005年,三年共培训农村劳动力3.8万人,占全市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1%;三年共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7.8万人,占全市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1%。

  6亿元: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公共卫生体系、水、电、路、有线电视等的建设,投资6亿元建设156个项目。

  2.4万名:2005年1月开始实施厦门市被征地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已有2.4万名符合条件的失地农民办理参保手续,超过1万人开始按月领取养老金。

  93.89%:推进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市农村参保率达到93.89%。

  点击“十一五”

  “十一五”期间,我市将继续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全面推进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到2010年使我市农村基本达到全面小康社会水平,努力使我市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

  0.5%: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调整,第一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降到0.5%以下。

  75%:完成环东海域周边、城镇周边、工业区周边、公路主干道周边农村的“镇改街”、“村改居”工作,城市化水平达到75%。

  55%:岛外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55%以上;岛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0%以上。

  200亿元:农业产业化农产品加工值突破200亿元。

  9558元: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9%,达到9558元;农民的非农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0%以上;城乡收入比例要控制在2.6:1以下。

  5.5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5.5万人,农民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5%以上,农村文化娱乐消费支出比重达到15%以上。

  120个村:完成120个建制村的旧村改造、新村建设工作。

  50平方米:实现农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50平方米以上;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0%以上;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0%以上;农村清洁能源使用率达到90%以上。

  90%以上: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90%以上;自然村公路硬化率达到80%以上;建制村通公交客车率达到90%以上;镇村卫生院所覆盖率达到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95%以上;失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70%以上;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

  100%:100%的建制村、村小组实行村集体会计委托代理制度,农民对村务公开的满意度达到90%以上;农民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达到95%以上。

  45万人:农村户籍人口减少到45万人以下;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下;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年以上;农村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以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开启厦门农民新生活(图)

  乡村文化生活有声有色。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开启厦门农民新生活(图)

  乡村医疗机构进一步扩充完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开启厦门农民新生活(图)

  农村教育设施不断完善,村民生活逐渐宽裕。

  生产发展

  千方百计鼓起农民“腰包”

  关键词 农民增收 劳力转移 “金包银” “金包金” 集资入股 农业产业化

  农民增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和关键。只有农民收入增加了,新农村建设的其他内容才有了基础保障和可行条件。

  从全市来看,近几年来,随着厦门经济特区的快速发展,市委、市政府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的投入力度,农民收入水平逐年提高。“十五”期间是我市农民收入增长最快的时期,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4030元增长到2005年的6230元,增长54.6%,居全省首位。

  但是,我市城乡收入差距并没有因此而缩小。2001年城乡收入比为2.56:1,2005年城乡收入比为2.63:1。为此,我市提出继续探索促进农民增收的新途径和新办法,着力构建农民稳定增收的一系列长效机制。

  加速工业化

  当前我市正在实施新一轮跨越式发展战略。推进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主要途径,就是要大力发展有速度有效益的新型工业。可以说,如果不依靠工业的发展,农民要增收致富是不可能实现的。

  去年下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全面推进火炬(翔安)产业区、同安工业集中区、集美机械工业集中区、软件园二期等四大工业集中区的开发建设,工业发展了,给广大农村带来更大的就业空间,更多的转产转业机会,更多的第三产业发展商机,这四大工业集中区将是带动农民增收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当前,最重要的就是实施“金包银”项目。专家认为,要加快工业集中区周边农村“金包银”和城中村“金包金”工程建设,力争在两年内基本完成工业集中区周边13个村、环东海域片区整治村周边5个村的“金包银”工程建设和岛内3个村的“金包金”工程建设。

  与此同时,要边建设边着手项目招商,依靠所在区、镇协助村里联系招商、招租工作,让金边项目竣工后能立即发挥作用,让农民拿到房子后马上有收入;指导村里制定金边项目的股份分配与认购方案,让农民真正成为资产的所有者,成为项目的直接受益者。

  增大非农化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富民之基。实践表明,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据透露,下一步我市将从五大方面继续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非农化的收入。

  加强农民就业技能培训。继续实施农村未升学高中毕业生直接进入中等技术职业学校学习的制度,从源头上减少新的农民的产生;继续落实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各项培训补贴政策;进一步加大农村“1+1群”创业培训力度,让更多的农民能掌握一技之长。

  广辟公益性岗位,为大龄农民提供就业空间。鼓励引导机关、企事业单位多提供一些公益性和服务性岗位,优先解决本市大龄农民的就业难题;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村里一些自我服务的工作岗位如卫生保洁员、治安协管员、市场管理员等,由各级财政买单,解决农村大龄农民的就业难题。

  鼓励企业招用本地农民工。市政府出台措施,对企业吸纳本地农民工的,按照招用外地工社保缴交标准给予企业全额补贴,以调动企业使用本地农民工的积极性。

  建立农村劳动力就业动态管理资源库,健全市、区、镇、村劳动转移服务体系,区、镇要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农村劳动力专场招聘会。

  鼓励农民自主经营、自主创业。通过在税收上减免、信贷上支持,为农民发展二、三产业提供更多优惠政策。

  推进股份化

  引导被征地农民利用土地补偿款,集资入股建设通用厂房、外口公寓、农贸市场、商业店面等股份合作项目,使农民手中的土地款变为资本,使村民变成股民,是促进农民增收的一条很好途径。

  以集美区叶厝综合楼为例,该项目总投资700万元,其中集体收入股占20%,534人每人集资1万元,年收入租金145万元,人均年分红达2200元。又如海沧区温厝村通用厂房,投资2820万元,年租金197万元,3985人受益,人均每年分红700元。

  实施股份合作项目,专家特别提醒要坚持大多数村民自愿参与和集资入股的原则,选择效益好、风险小、见效快的项目,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完善项目收益分配和经营管理机制。

  提升现代化

  据预测,到2010年全市耕地面积将不足20万亩,这就要求在农业经营上提升产业水平,优化产业结构,突出高优高效。我市提出实施“两头在厦,中间在外”,突出发展优质种苗业、农产品加工营销业、生态休闲农业三个重点,继续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接机制,加快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以现代农业产业的提升来带动农民增收。

  完善社会化

  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社会保障越来越显得重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使农民实现老有所靠、病有所医、贫有所济,逐步缩小农民与城市居民之间的差距。

  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去年以来,我市开始试行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已在全市6个区全面试行,目前已有2.4万人参加养老保险。下一步我市将完善这项制度,力争2010年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70%以上。

  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我市将逐步提高参保人员的补助标准和保障水平,进一步扩大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面,切实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实现到2010年参合人数占农村居民比例达到95%以上。

  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把应保的农村低收入家庭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及时调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逐步按城镇居民标准享受待遇,确保农村低收入家庭的生活水平。

  生活宽裕

  农民享受“市民待遇”

  关键词 农村义务教育 信息化工程 卫生建设 文化设施 合作医疗 养老保险

  扩大公共财政向农村覆盖,加速城乡一体化,让广大农民享受“市民待遇”,这方面厦门一直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从2006年春季开始,市、区两级财政共同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制度;到2010年农村公办学校的办学条件都能达到省级以上政府规定的标准,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99.9%以上,初中入学率达到99.8%以上,少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入学率达95%以上。

  加强城市对农村的教育支援。城区和农村的中小学校分别结对,统筹安排城区任课教师定期下乡,农村教师定期到城区上挂,形成城乡教师循环交流新机制;组织城市公办中小学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巡回授课或短期教学。

  实施农村教育信息化工程。扩大“厦门教育城域网”和“校园网”在农村的覆盖范围,在农村中心小学实现千兆互联“校校通”。农村中小学全面普及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办公和备课实现人手一机,农村中心小学全部配备多媒体教室,其他学校普及率达到50%以上。

  加强村卫生所建设。创建甲级村卫生所,使全市90%的村卫生室达到甲级卫生所标准。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失地农民养老保险。

  加快文化设施建设。确保各区都有达标的文化馆(文化中心)、图书馆、综合性室内体育馆和配套的各类室外体育场,镇有综合文化站、室内灯光篮球场和室外综合性体育场,村有文化室、图书室、篮球场、健身路径等,具备数字文化信息服务功能的村达80%以上,全市三分之一的村拥有儿童文化园。

  乡风文明

  倾力构建和谐乡村

  关键词 新型农民 农村计生服务网络 思想道德素质 社会主义荣辱观 文明生活方式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证,“乡风文明”则是农民综合素质提高的有力体现。

  培育新型农民。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的综合素质,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适应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

  完善农村计生服务网络:建设农村计生设施,市、区计生服务站99%以上达到一级站标准;80%镇(街)计生服务所达到一级所标准;99%以上的建制村按规范设置计生服务室,到2010年,形成以市、区计生服务站为龙头,乡镇中心计生服务所为骨干,镇(街)计生服务所为依托,村计生服务室为基础的计划生育服务网络,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

  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实施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工程,深入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开展“和谐家庭”、“敬老户”、“文明村民”、“好邻里”、“信用户”等各种群众性精神文明评选活动,引导农村居民树立起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

  倡导文明生活方式。制定《村民公约》、《道德建设规范》等村规民约,引导农村居民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崇尚科学,破除封建迷信、吸毒赌博等丑恶现象;开展“卫生村”、“卫生户”的评选活动,引导农村居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大力推进科技、文化、卫生、法律“四下乡”和以城带乡、城乡结对共建活动,把城市良好的文化卫生习惯带到农村,帮助农村居民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开启厦门农民新生活(图)

  富裕起来的村民盖起了小洋楼。

  村容整洁

  让农村像花园一样

  关键词 人居环境 饮水安全 农村客运 路网工程 防灾减灾

  改善人居环境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是“村容整洁”的具体体现。从今年开始,市委、市政府启动了新一轮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计划在“十一五”期间因地制宜地采取“金包银”型、异地新建型、就地改造型、环境整治型等模式,对全市大部分的村庄进行改造建设。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推进自来水进村入户,实现自来水入户率达95%;在边远和山区的农村引入无负压设备和一体化净化处理设备,彻底解决农村饮水难题。

  农村路网工程。推进通村及村内路网建设,基本消灭断头路;启动自然村路面硬化工程,实现80%的自然村通村道路硬化。

  农村客运建设。增辟农村客运线路,建设客运站点和交通安全设施,实现全市90%的建制村通客车。

  农村信息化建设。实行“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和“村村通”宽带网工程,建设“厦门三农服务网”。

  农村环境卫生建设。建设农村环卫设施,力争全市村镇生活垃圾密闭化收集运输率达5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60%、道路清扫保洁率达99%以上,实现环境卫生城乡一体化。

  完善防灾减灾体系。完成7条河流流域治理;加固建设20公里海堤;完成25座小(I)型以上水库、26座中型水闸的除险加固;完善洪水预警系统;建设城市与海洋气象防灾减灾预警系统工程、农村气象综合服务工程等项目;完善沿海防护林带,基本完成裸露山体水土保持治理;建设生物防火林带和森林防火便道;加强农村动植物疫情防治。

  管理民主

  夯实农村战斗堡垒

  关键词 村级换届选举 村干部业绩考核机制 新农村建设指导员

  新农村建设理事会 村务公开 民主管理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和民主政治建设内涵十分丰富。我市提出首先加强基层领导班子的选配,真正选出一批服从大局、奋发有为、作风正派、能带领群众发展经济的领头人,构建市、区、镇三级联动的培训体系,在全市农村基层干部中普遍开展以新农村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培训,提高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完善村干部基本报酬统筹和业绩考核机制。加大财政对村级转移支付的力度,把村干部的补贴纳入区镇财政统筹;建立镇村两委班子任期目标责任制、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和民主评议机制;建立健全对不合格镇村干部的诫勉和罢免机制。

  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指导。继续从市、区有关部门选派优秀处、科级干部到镇、村挂职,组成驻村工作队;从全国各地大专院校毕业生中选拔优秀大学生充实到基层;行政机关事业单位新录用的大学生应有计划地安排到基层锻炼;广泛动员全社会各界人士担任新农村建设指导员,指导和服务新农村建设;在每个自然村成立新农村建设理事会,确立理事会在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地位,依托理事会推进各项工作。

  健全农村基层组织的民主管理机制。加强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健全完善村务民主议事和决策制度,健全完善民主理财制度,重点加强征地补偿款的发放和管理,对征地补偿收入实行专户管理。

  本版文/本报记者 樊亮轩 本版图/本报记者 陈立新(来源:厦门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