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长征胜利70周年专题 > 正文

1935年红军布告首提“长征”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3日09:05 北京日报

  

1935年红军布告首提“长征”

  

1935年红军布告首提“长征”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昨天起,130余件红军长征档案史料在北京红军公园向公众开放。毛泽东、

周恩来、朱德的作战批示,简陋得几乎没有标识的草地设营图,报道强
渡大渡河胜利消息的油印报纸……这些来自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的珍贵史料中,近90件是首次与公众见面,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宏伟悲壮的长征史。

  朱德所颁布告首提“长征”

  “长征”一词已为世人熟知,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一条释义便是“特指中国工农红军从江西到陕北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但红军第一次提出和使用“长征”,却是在展览上一份并不起眼的《中国工农红军布告》中。

  这份首次展出的红军少数民族政策布告,由红军总司令朱德在1935年颁布。已经发黄的纸上,工整地印有总共156字的压韵公文。其中提到:“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今已来到川西,尊重夷人风俗;军纪十分严明,不动一丝一粟……”

  此前,中央红军在1934年10月所定战略方针是到湘西与红军第2、第6军团会合,“创立新的苏维埃根据地”,因此当时把这次转移称为“突围行动”、“长途行军”。遵义会议前后,仍然把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称为“突围行动”或“西征”。

  不过,这份布告没有使用“二万五千里长征”字样。据展览负责人介绍,这并不是为了压缩字数,“这份布告是在1935年5月中央红军进入川西彝族地区时颁布的,从江西瑞金算起,行程大约就在一万里左右,因此布告中称之为‘万里长征’,是相当准确的。”此外,这年五月初,中央红军顺利渡过金沙江,摆脱了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粉碎了蒋介石企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的计划。这一重大胜利使红军一改被动局面,北上抗日的战略意图更加明晰,也使红军的战略大转移充满了豪气,“长征”二字正好准确体现了当时红军的振奋。

  “长征”一词很快得到红军广泛使用。1935年9月中央政治局俄界会议作出的《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中,中共中央第一次把红军战略大转移称为“二万余里的长征”。红军到陕北后,毛泽东在讲话中提出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说法。

  《战士报》率先报道大渡河17勇士

  红军强渡大渡河,为长征胜利奠定了基础。首次展出的第186期红军《战士报》,用全部版面介绍了红军强渡大渡河胜利的消息,并刊登了占领安顺场渡口的17名勇士名单和5个特等射手名单,为今天的观众展示了一幅真实的战斗画面。

  《战士报》是红一军团政治部工作人员挑着四个铁皮箱边走边出版的,编排简单粗糙,但内容却振奋人心。“大渡河沿岸胜利的总结”大标题左边,是宣传口号“用我们铁的红军,无坚不摧战无不胜的勇猛精神扫平一切当前敌人!”全文分六部分,介绍了占领安顺场、田湾大捷、夺取天险泸定桥、化林坪胜利等6场重要渡河战斗。

  在安顺场击溃敌人“一营加一连”防守兵力、取得渡河胜利第一步的17名勇士的名字,也全部刊登在报纸上。

  据传,太平天国石达开数万大军因北渡大渡河未成而全军覆没。蒋介石曾扬言要使红军变成“石达开第二”。这份报纸,见证了蒋介石“预言”的破灭,也给了红军和沿路群众极大鼓舞。当时,不少当地人捧着这份报纸感叹:“红军是有神仙相助的!”很多当地青年因为这份报纸参加了红军。

  简陋地图指引近万红军过草地

  首次展出的“草地设营地图”,已经简陋得不能再简陋了:没有比例尺,没有地名标注,没有道路指示。正是这册简陋的地图,为红四方面军总司令部直属部队近万人顺利通过草地指明了道路。

  这册地图是红军自1936年7月3日至8月11日,从甘孜县城出发后边走边绘制的。展出的7月5日宿营地“吉瓦沟”,只是一片弯弯曲曲的手绘线条,表示草地地形起伏。地图上惟一可辨别的,是吉瓦沟水流。适合设营的地点,则用一个下面带两三个小点的小圆圈表示。地图上惟一一句提示的文字是“自该地上走(向北走——编者注)十里无术(树)林,行进队伍多带柴烧水”,绘图人员可能觉得说明不清楚,又在“无术林”前加上了“全是草地”几个字。

  如此简陋的地图,在当时却是弥足珍贵。茫茫草地,动辄吞没红军指战员的生命。先头部队探访后绘制了此图,依次传给后面的人马,才保证了这支近万人部队以最小代价通过了草地。“看了这地图,才知道什么叫‘艰苦卓绝’!”观众刘雨感叹道。

  毛泽东批示保留东征渡船

  “要保存船,又不能让敌人抢去。一定要办到。毛。”这是1936年5月,毛泽东在叶剑英关于保存东渡黄河讨伐阎锡山后渡船问题的信件上的批示。这些渡船在两天内将约1.3万名红军战士运送到黄河东岸,迅速击垮了被阎锡山称为“固若金汤”的防线。

  展览首次展出了4封关于东渡黄河讨伐阎锡山渡船问题的信件,分别是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叶剑英写给负责船只的杨立三的亲笔信。

  据介绍,毛泽东在1月15日签发了“关于红军东进抗日及讨伐卖国贼阎锡山的命令”后,红军原准备冰上渡河进攻。不料,天气提前回暖,冰河融化,负责指挥战役的聂荣臻等遂临时决定用船渡河。当时,晋军在近千里的黄河防线上,筑有高碉、暗堡一千余个,兵力达四个独立旅之多。建造渡船成为重中之重的任务。2月21日,毛泽东给杨立三写信,明确提出了要“加造船12只”的要求,并亲自部署了这12只船的使用。顺利渡河后,红军在东征中击溃了晋军30多个团的围追堵截,歼敌13000多人,俘敌4000多人,缴获各种枪支4000多支,扩大红军8000余名,使红军在兵员物资方面均得到补充。

  由于渡船对东征的关键作用,毛泽东对这批船只格外有感情。1936年5月,东征即将结束时,叶剑英给杨立三的信中表示,要把船只放到黄河下游去,太笨重的或太破的则烧毁处理。毛泽东看到后,连忙作了“要保存船”的批示。

  ▲朱德颁布的少数民族政策布告中首提“长征”一词(红框处——编者注)。

  ▲毛泽东关于保存船只问题的亲笔批示。

  相关专题:长征胜利70周年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