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没有奖励,你会出手吗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4日00:00 东南早报

  奖金可弥补市民损失

  公务员刘先生:如果没有奖励,出于良心我也会出手,但有奖励的话,会更加刺激我去奋勇抓抢劫犯。

  刘先生认为,因为路面犯罪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发生,而警察不可能在每一个路面24

小时蹲守。要真正地遏制街面犯罪,还是应该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尽管群众有抓现行犯罪嫌疑人的道德要求,但法律没有规定群众有抓捕犯罪嫌疑人的义务。因此,用金钱去鼓励群众,可使他们在见义勇为过程中的损失得到弥补,无疑会调动大家与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的积极性。

  市民应注意量力而行

  华侨大学法学博士张向前:首先,我是支持并且提倡这种做法的,因为这在社会治安方面肯定有积极作用。但是我认为不管是否有物质奖励,公民都应该有这么一种意识,主动并且积极与违法行为做斗争。

  他认为,市民在抓劫犯的时候也要量力而行,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如果你觉得自己一个人不行,就应考虑向警方报案,或者发动周围的群众一起帮忙抓劫犯。

  张老师认为,有关奖励措施对参与打击“两抢”的市民给予了适当的补偿,虽然它不是一种治本的方法,但将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能够起到更大的发动作用,正面的作用会大于负面的作用。

  “要说是更好的办法,这就要从总体上考虑,要加强公民的道德素质教育。现在不是提倡‘八荣八耻’吗,只有对市民进行有效的教育,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社会风尚,并且加强国家的法制建设,才能从根本上减少这类现象。”张向前说,“但这个目标毕竟不是一下就能完成的,所以从短期上看“两抢”奖励制度还是有效的。”

  奖励金额还要再提高

  市区下岗职工施先生:有奖励是个好事,但5000元的金额有点少了!

  他认为,可以学习福利彩票的方式来运做奖励基金。把卖彩票收入的其中一部分返还给彩民,另一部分拿出来作为对这些见义勇为抓歹徒的热心市民的奖励。

  “这样一来,奖励基金有了强有力的保障,见义勇为者也会流血不流泪。”施先生说,“而且提高奖金额度可激励更多的人去抓歹徒,这样歹徒也就不会再猖狂了。”

  奖励机制治标不治本

  泉州师院法律政治学系刘玉生教授:以物质奖励来激励市民在短期内有一定的效果,它可以发动群众的力量来遏制犯罪行为的发生。但以长远的眼光来看,这只是无奈之举,是治标不治本的。

  他认为,纯粹的物质奖励,很容易让人产生动摇。也许有些人会在心里不断地衡量着:为了这2000元或是5000元的奖励,自己有可能要冒着受伤乃至生命的危险,究竟值不值得呢?打个比方,就好比是做生意,若是成本远远大于收益,还有谁会去做呢?

  “最有效最根本的方法还是要靠社会的进步与人民素质的提高。”刘玉生说,当与犯罪行为做斗争自然演变为一种自发、自觉的行为,人们都为维护社会治安而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时,那么消极就会变成积极,这样才能够有效的遏制犯罪行为的发生。

  对出手者应增加精神奖励

  泉州社科联主席朱学群:人的正义感是不能用物质来衡量的,警方的做法是一种匡扶正义,伸张正义的行为。

  他认为,这样的奖励措施,在国内已经不是首次了,在其他地方实施后,效果都不错。这种措施,也体现了公安部门对目前治安形势的一种评估。他们需要借助社会力量来壮大打击“两抢”犯罪行为的力量。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传统美德。5000元,并不能作为一种物化的标准来衡量人们的正义感。”朱学群说,“这是一种匡扶正义,伸张正义的行为。有正义感的人,不会因为没有5000元就不出手。”

  朱学群认为,目前,对勇于出手抓歹徒的市民的奖励还是过于单薄,仅仅停留在物质奖励上是不够的。他建议,对这些出手抓歹徒的人,能感动市民的人,对打造平安泉州的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的人,应该给予更多的荣誉。例如,授予荣誉市民等等。

  奖励可打击犯罪分子气焰

  泉州市政法委工作人员洪先生:奖励措施不仅仅是为了抓“两抢”的歹徒,而且有多方面作用的。

  目前,泉州发生的刑事案件中,飞车抢夺占据了较高的比例。而且很多市民被抢后,由于损失太少或是自己没有受到伤害,没有向警方报警。很多市民害怕报复,不敢勇于站出来指正犯罪嫌疑人,这也给警方调查取证造成了一定的困难,犯罪嫌疑人得不到应有的惩罚。

  因此,洪先生认为,这项奖励措施不仅是针对抓歹徒的人,也针对提供线索的人。见义勇为也要讲究方法,你如果没有能力去抓,可以用手机拍下犯罪嫌疑人的作案的证据,或向警方提供抓捕的线索或是在警方调查时作证。只要市民勇于提供线索或是勇于站出来做证,犯罪嫌疑人得到应有的惩罚,这才能打击他们的嚣张气焰。

  “人都有害怕的一面,只要形成‘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局面’,就能遏制住‘两抢’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洪先生说。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