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权威部门不该坐视北大引才之争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4日00:56 华夏时报

  日前,北京大学新闻发言人正式回应“引进海外人才造假说”,痛批著名数学家丘成桐歪曲事实,严重侵害广大海归学者和北京大学的声誉。结果,北大的一番自我辩解在新浪杂谈、新华网等社区论坛掀起大波,遭到网民狂贬。

  北京大学新闻发言人对“引进海外人才造假说”的回应受到网友的质疑非常正常。因为,该回应不具有足够的说服力,其发言只有泛泛而谈的数据说明,没有确定的人员名单

,无法让外界知晓具体细节,根本无从查证,不可能让公众满意。北大如果坚信自己能够回应社会各界的质疑,那就应该将这些年来引进的海外高级人才的名单、报酬、所花费用以及实际在校工作时间长度、研究成果等统统公布,让关注此事的公众可以通过网络等传播渠道加以求证。

  退一步讲,可以暂且不论北大的回应内容是否具有说服力,单是北大方面自证清白的举措本身就让人无法不怀疑其客观性。不是说北大没有自证清白的权利,而是说北大自己辩解的行为本身就无法让人采信,原因在于缺少第三方监督的北大出具的材料和数据是否属实让人存疑,毕竟维护自身荣誉是每个人和每个单位的本能反应,何况是声名赫赫的北京大学。因此,北大人才“假引进”之争的平息,对教育具有管理职责的权威部门应该出面调查并澄清事件真相。之所以如此讲,在作为事件当事方的北大其自证清白不足采信之外,至少还有两个方面的理由:其一,由于高校各种造假事件的频繁出现,特别是同济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杨杰和清华大学医学院副院长刘辉相继因履历造假被解聘之后,包括名牌高校在内的高校共同体已经失去了原有的社会公信力,他们的话语已没有足够的权威性。这对中国的教育发展不是利好消息。教育主管部门可以此为契机,重新树立高等学府的威望。其二,在中国高等学府的现有体制中,北大不是自己的北大,也不是北京的北大,而是中国的北大。在很大程度上,北大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标杆,具有标志性意义。所以,北大的海外人才是否存在“假引进”行为,关系到中国高等教育在整个世界的声誉,主管部门理应向世界表明自己主管之下的高校具有清白之身。

  本报评论员任孟山


作者: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