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赣鄱时评:自尊自信方能自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4日01:45 大江网-江西日报

  鲁迅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写过一篇杂文,题为《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这是鲁迅针对当时部分知识分子崇洋自卑的倾向,从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作出的深刻回答,现在读来,仍然切中时弊,发人深省。

  日前看到一条新闻,说的是一名曾在美国耶鲁大学当清洁工的“海归”,冒充博士而被北京某出版社聘为副社长,终因东窗事发被抖露出贪污公款的丑闻。因为该“海归”自
称是美籍华人,自称有富豪家庭背景,自称是耶鲁博士,便仿佛持有仙界玉牒,让相关人员诚惶诚恐地匍匐在地,恭恭敬敬地奉为神明。这事儿,与其说是不察真伪上当受骗,倒不如说是渗入骨髓的崇洋情结让他们变得愚不可及。

  这实际上不是个别现象。这些年,我国与外部世界的接触交流日益频繁,西方发达国家的繁华富足,让许多人产生了强烈的感叹和艳羡。由于不能用科学的历史观分析和解释问题,相当数量的一部分人,包括少数占据话语权的高级知识分子,对我们的制度和文化,对我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甚至对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采取了全盘怀疑和否定的态度,并且下意识地推动着一种以洋为荣的价值导向。比如,去年在某市举办的国际学术交流会上,除了一名美籍华裔专家坚持说汉语,与会的所有中国学者全都放弃母语改用外语发言;比如,在央视青歌赛上,一些通俗歌手文化底蕴原本很浅,偏偏爱在

歌词中嵌上几句莫名其妙的洋文以充时尚;又比如,一些老字号日常用品的电视广告,拉上洋人来帮着吆喝,仿佛产品的档次和功效能立马上升好几倍。在这种氛围里,冒牌耶鲁博士成为“香饽饽”,完全在情理之中。

  不管动机如何,无视或否定民族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对任何沾上些许洋味的东西都顶礼膜拜,弱化母语在社会生活中的主导地位,不恰当地将某种外语抬高到关系人的前途命运的高度,都是一种文化“自虐”。自虐缘于自卑,并且加深自卑。很难想象,对孩子们从小就灌输讲洋话比讲母语更有出息、更高人一等的观念,将对他们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尊心产生何等负面的影响。

  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织网。与其羡慕人家吃香喝辣,不如自己卧薪尝胆奋发图强。

留学、移民固然是“适彼乐土”的途径,但那只是兜里有了足够的钱才能考虑的事。对于生于斯、长于斯,必须在脚下这片土地上安身立命的绝大多数人来说,惟有用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作为精神支柱,脚踏实地,努力耕耘,奋力开拓,才能改变现状,创造美好的未来。抱着狭隘的民族主义不放,因老祖宗曾经“阔”过而拒绝任何优秀的外来文明,是愚昧;但对本民族的文化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对外来的东西不闻香臭一概五体投地,不仅愚昧,而且犯贱。自侮者人必侮之,自轻者人必轻之。一个人不爱自己的国家,不爱自己的民族,不爱自己的语言,他的灵魂便失去了依托。因为相信“外国的月亮更圆”,一些人急着想出去;许多人在外奋斗多年,却得出了“月是故乡明”的结论。这种认识的反差很值得人们寻味。

  从宏观的视野来思考历史和现实,可以发现中国由农耕文明产生的“顺天应人”的哲学思想,是一种其他文明所缺乏的生存智慧,将它的核心内容注入现代意识,便成为具有时代精神的科学观点。中华文明屡经浩劫而绵延不绝,是因为我们这个民族具有博大的宽容性和包容性,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具有高贵的仁德爱心和坚毅的自强意识。我们曾经有过辉煌,我们应该重铸辉煌,没有理由妄自菲薄!

  自尊、自信,才能自强。戴着洋礼帽、拄着文明棍并不意味有了先进的理念,将一丝半缕洋葱味误认为氤氲仙气,是因为“道行”太浅。我们应该记住20世纪中国的两位思想巨人(毛泽东、鲁迅)说过的话:“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民族的脊梁。”

  樊金荣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