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为精彩的生命而歌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4日03:47 安徽在线-安徽日报

  张先珍同志在编辑、记者岗位上已经工作20多年,她忠诚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无论遭遇什么风雨、经历什么坎坷,热情从不消减。

  先珍同志的文字很有特色。她赞成新闻界老前辈穆青先生“用散文笔法写新闻”的提法,并在20多年的新闻生涯中努力实践着这一点。她的新闻作品尤其是人物通讯,多采用散文笔法,情感丰富,文辞优美,描述生动,具有较强的可读性。比如《好一朵美丽的金达

莱》是这样开头的:

  “2002年11月8日,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对于中国人来说,这是一件大事、喜事、盛事;对于你来说,则更是一段终身难忘的记忆。你,年轻的朝鲜族女儿,佩戴着十六大代表的胸牌走进人民大会堂时,耳边回响的是江淮父老的嘱托,胸中激荡的是江淮儿女的豪情!

  生长在长白山的美丽的金达莱啊,你为何植根于江淮大地,芬芳于皖江之家?”

  这段文字回避了枯燥的材料式介绍,以第二人称委婉点出了何时、何地、何人、何事等要素,同时以“长白山”和“江淮”千里之遥的两地引出连接的提问,进而展开对人物感人事迹的叙述。

  “文非情不深”。先珍同志的作品重情、多情、深情,这是得到同仁和读者公认的“只有心中有情方能笔下生情,只有先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而文章的情感不可能从天而降,它要求记者拥有善于触探新闻真实的职业敏感和不辞辛劳深入实际的敬业精神,以及深采、细访、精选、妙用的职业技能。先珍同志深明此理,因而采写过程中总是始终保持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始终怀着一颗真诚、热情之心。正因为她把自己的真情实感投入了采访工作,融进了字里行间,才写了一篇篇饱含情感、社会反响较大的优秀通讯作品。比如在全国和省的新闻作品评选中先后获奖的《一群开火车的男人》《侠骨柔情奇女子》《检徽,生命因你而精彩》《好一朵美丽的金达莱》,以及《月形山下掘矿人》《“绿色革命”的先行官》等。

  先珍同志认为,记者就是“记录的人”,就是采访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典型并写出来给更多的人看的人。记者在采访实践中,除了勤勉和热情,还必须有平等的视角,决不能自以为顶戴着所谓“无冕之王”的桂冠,而摆架拿势甚至居高临下,只有在平等视角下实现作者、人物、读者之间真正的心灵沟通,才能完成“记者”任务。这本集子中的许多作品,便都是她通过与被访者零距离的接触和推心置腹的交谈获取素材,然后在全心全意服务读者的要求下成文的。

  先珍同志还善于利用细节来烘托主题。通讯《一群开火车的男人》一开头就向读者展示了这样的一幅画面——

  轰隆隆……轰隆隆……轰隆隆……

  “是东风,7361!”女人激动地冲到窗口,可是,火车来了,减速、进站……火车又走了,出站、加速……一个小女孩趴在窗台上,朝着渐渐远去的火车大喊:“爸——爸——!”

  主人公还没出场,可他“三过家门而不入,心里头只有火车头”的事迹与精神就早已经凸现,真可谓“先声夺人”。

  这样的例子在她的作品中是很多的。她在《人物通讯写作三题》一文中谈到“独具特色的细节的获取”时说:“它需要记者摒弃浮躁、肤浅、急功近利的思想和作风,老老实实凭借观察的细致、采访的深入、体会的深刻、取舍的精当而获得,除此之外,别无捷径。”既是她来自于采写实践的经验之谈,也是她忠诚事业、尊重读者、追求完美的精神体现。

  我说先珍同志是新闻战线上的一员老兵,这是针对她从事新闻工作时间较长而言的;而从新闻事业对她的要求和她对新闻事业的不懈追求来看,前面的路还长,相信她会有更多的好作品奉献给读者。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