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阳光下的黑洞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4日06:37 人民网-华东新闻

  (上接第17版)

  火化后,父母把娇娇骨灰送回家乡庙里,许多朋友自发赶来送她最后一程,一个小女孩的送葬队伍长得令爸爸哭喊:“娇娇,你看见了吗?这么多人来送你啊!”

  庙里,娇娇年近90的祖爷爷坐在地上嚎啕大哭,96岁的祖婆婆不顾家人的劝阻:“

我爬,也要爬去送我的娇娇!”

  那一天,本来天气晴朗,中午时阳光普照,可就当娇娇的骨灰放进庙里的一瞬间,倾盆大雨洒了下来,雨水混合泪水,雨声合着哭声,娇娇爸爸哭着问:难道老天也在落泪?

  “如果想妈妈,出现在妈妈梦里吧,这是妈妈对你的惟一要求。”葬礼上,妈妈哽咽着给娇娇念亲手写成的祭文,“以后的日子,晴天的云是你的身影,雨天的大雨是你的情绪,妈妈天天都能看到的。”妈妈不肯让别人代念,“平时娇娇写作文都要问妈妈这个怎么写啊,我再哭也要自己念给她听。”

  25日傍晚,枫泾夕阳里,天边云霞飞掠,美丽而短暂。

  难以讨回的公道

  “我真想把残杀娇娇的凶手撕成碎片,尽管这也解不了心头恨,唤不回女儿了。”娇娇爸爸一次次地难以自抑。

  上海市公安局803通过科学鉴定,5天后确认并逮捕了嫌犯后,所有家人朋友都肯定:杀人一定会偿命,凶手将会被严惩,这让娇娇的爸爸妈妈多少有点安慰。但是很快,一个事实再次将他们击倒:疑犯小万不足18周岁,属于未成年人,按照刑法规定,就算他罪大恶极,也肯定不会被处死刑。

  娇娇爸爸那一股悲愤竟只能化作无助的仰天哭泣:“娇娇死得太冤了,这场公道该怎么讨回?”早已哭不出声的娇娇妈妈,用嘶哑的嗓子一遍遍地说:“居然是一个孩子!居然是一个孩子!”

  娇娇父母不断自责:“我们从小教育女儿自我保护,不要随便跟陌生人说话,更不要随便上别人家里。但是,怎么想到会在小区里出事,会去防范一个看上去还算善良规矩的小孩子?我们教育孩子做一个善良的人,可正是热心肠让她送了命。早知如此,真不如教她自私一点,告诉她任何人都不可信任!”

  暂时还没孩子的姑姑,在一旁颤声发问:难道,我们只能靠这样的教育与寸步不离,去保护我们的孩子吗?就算这样可以避免悲剧发生,可假如有一天,连孩子的世界都处处设防,没有人对陌生人施以援手,那究竟是教育的成功还是失败?

  从找到娇娇遗体那天起,爸爸妈妈就再也不敢回家。

  “怎么回去啊,到处都能看见娇娇的影子,好像还看见她蹦蹦跳跳。”娇娇爸爸手机上贴着娇娇的大头贴,边缘已经磨损发白,笑容依旧灿烂,“手机上,小灵通,冰箱上,到处都是娇娇在笑的大头贴。”妈妈还记得,娇娇小学毕业拿了一本鲜红的毕业证,在家里天天都要拿出来看,“妈妈,我要一直拿到大学毕业证给你看!”

  娇娇父母把生意停顿下来,“生意赔了,可以再赚,只要我们一家人在一起。可现在,我们怎么过下去?”

  受不了这个打击,爷爷奶奶相继进了医院,悲痛几乎要摧毁这个家庭。

  而发生了命案的枫泾镇上,居民们开始教育着年幼的孩子不要给陌生人开门;更多的父母,特别是那些家有女儿的爸爸妈妈,眼神里掠过阵阵忧郁……

  (上接第17版)

  “小万的残忍极其少见。即使是在成年人中也属于凶残。”李劼说。

  不过,即使是在前几项犯罪类型中,也处处能发现以网络游戏为主的暴力文化阴影。

  “对他人生命的冷漠,在当今少年犯中普遍存在。小万是把少年犯身上普遍存在的要素发挥到了极致。”胡骞骜认为,这与影视、网络游戏等呈现的暴力文化有密切关系。少年犯大多接触过《蛊惑仔》等宣扬暴力的影视作品。

  “对传统秩序的蔑视,对犯罪行为的轻视,对生命的漠视以及对人的尊严的践踏,才是最可怕的。”

  一进入“热血江湖”网站,有一行字很醒目:世上无所谓善恶,只是每个人心中有着不同的想法。

  “我们所面对的,不仅是小万的个案,而是暴力文化侵蚀青少年的精神世界,把越来越多本该是祖国建设者的青少年沦为破坏者的现实。”胡骞骜感慨。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的比例抬头。按照李劼课题组分析,与传统的“罪犯家庭背景”有了很大变化,在他们调查的1万个未成年人罪犯中,双亲家庭孩子占90%。调查显示,被告的未成年人与父母的学历、职业没有什么关联。

  这是不是说明,家庭教育在弱化,而来自社会的不良教育,包括暴力文化、色情文化,正在乘虚而入?

  在上海,像小万这样辍学在家的青少年,被称为“三失”(失业、失学、失管)人员。上海青少年事务办公室所掌握到的上海户籍16—25岁“三失”青少年,已经有7.2万人,尽管这些人都有社区志愿者联络,但由于人力所限及人口流动,无法涵盖所有的服务对象。小万就是这样一个“漏网之鱼”。

  还有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正流入城市,“三失”状况更为严重。在少管所的少年犯里,外省籍已占70%。“这群人,对暴力文化、不良文化的侵害,最没有免疫能力。”李劼说。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