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在不同言说中寻找平衡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4日09:16 南方新闻网

  推荐

  中国经济学家队伍中,的确有不少人“语不惊人誓不休”,不断发表“改革中最大的利益受损群体是官员”等与百姓的感同身受大相径庭的观点,似乎也坐实了人们对于某些经济学家一些负面的看法。那么,究竟应该怎样对待经济学家的言论呢?

  我们先不妨回顾一段经济思想史。美国的“芝加哥学派”是很有意思的一群人。作为彻底的市场主义者,在上世纪70年代,这群“学界新锐”在经济学界表现得像一群“闯进瓷器店里的公牛”,敢于反对一切权威,敢于蔑视一切已经约定俗成的主流结论,并且在思想观点上毫不调和。

  但在美国政府的决策过程中,从来都没有大规模地使用“芝加哥学派”观点的迹象。比如,这些人将“最低工资法”视为“最愚蠢的做法”,而美国《最低工资法》几乎每隔几年都会上调一次最低工资。种种事实表明,“芝加哥学派”的观点对于美国国内经济政策的影响几乎很少。但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在经济学界,这群人及他们的观点逐渐受到重视、认可与尊敬,他们中一些人如弗里德曼等还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究其原因,这大概是因为在经历了各种政策的比较与流派的纷争后,人们逐渐认识到,一个健全的社会对待多元化的言论,她应该做的不是简单地进行臧否,而是应该从不同的言说甚至某些极端的言说中看到其中的利益诉求,然后在其中寻找到某种平衡。

  就拿“芝加哥学派”来说,这一学派在反对政府干预中的确表现得最极端,甚至极端到了与常识过不去的地步。但在这种很极端的背后,它也的确表达了人们的一种担心:政府官员并非天生的道德高尚者,他们可能会滥用职权。也因此,这一学派尽管对经济政策影响甚小,但他们的观点使得社会大众对政府可能僭越的警惕成为常态,这就足够了。

  对待中国经济学家的观点甚至某些较为极端的言论,我认为我们的社会也应该作如是观:一方面,要看到这些言论的背后的确表达了某种利益诉求,因此,社会应该能够容纳,而且能够认真对待;但另一方面,对这些言论又不能表现得太过紧张与重视。更为重要的是,在当前中国各利益群体表达机制尚不平衡的时候,政府决策部门在进行制度与政策设计时,在听取经济学家建言时,还要听取更多社会其他群体的言论。毕竟,如同经济学上的均衡点一样,一个好的制度与政策也应该是一种平衡,这样也才能保证社会的和谐发展。

  (作者卢周来,原刊于《北京青年报》,本报有删节)

  (南方都市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