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台湾“草莓族”的大陆文化之旅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4日09:33 南方日报

  暨大组织港澳台及华侨学生“行万里路”

  台湾“草莓族”的大陆文化之旅

  本报记者蒲荔子实习生邓仲谋

  在台湾,1981年—1990年出生的一代被称为七年级生,更时髦的称呼是“草莓族”。大陆与之对应的是“80后”,也有人称1975年—1985年出生的人为“奔奔族”。

  他们大多刚刚走出校门,是当前中国社会中最重要的青春力量;他们在通往事业的道路上一路嚎叫,同时又身处房价高、车价高、医疗费用高的“三高时代”,是中国社会压力最大的人群;他们充满创意,却爱自我宣泄;他们有勇气反抗现实争取自身权利,却漠视义务与他人权益……

  两地的年轻人,有趣地统一了自己的部分特征。不过,他们身上的不同更加有趣。暨南大学组织的港澳台及华侨学生参加的“中国文化之旅”的队伍中,有一个台湾“草莓族”,叫宋子仓。他在台湾上完大学,再来广州读企业管理硕士。1年时间里,他走了许多地方,在他的讲述中,台湾“草莓族”和大陆“奔奔族”,差别大于类似。

  他参加的是“中国文化之旅”的第18条线路:西域文化之旅。在13天时间里,21名队员从广州出发,游历了青海湖、日月山、嘉峪关、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高昌故城、万佛宫、火焰山、坎尔井、天山、天池。从台湾的青年生活,到广州的求学之路,再到丝绸之路的文化考察,他感受到的有传统文化在心中的激荡,两岸教育方式的截然不同,还有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区别。

  以前只知道祖国地大物博

  记者(以下简称“记”):这次为什么报名参加西域文化之旅?

  宋子仓(以下简称“宋”):因为这个路线很吸引我。去年我认识了一个师姐,她自己去玩了一趟,就是这段路线。她回来跟我讲,她看到传说中的莫高窟,看到了传说中的传说,我一听就想去。还有一个原因,我本身是客家人,前一阵还去过梅县的老家,我很想了解祖国文化。以前在我们的身份证背后要写祖籍,亲自去一趟自己的祖籍,感觉很不同。

  记:这次主要去了哪些地方,作了哪些考察?

  宋:我们这次去看的自然景观多一点,人文景观比较少。人文景观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高昌故城。它已经荒废了,就像楼兰一样。导游说,唐僧玄奘法师取经回来就在那个地方讲经,佛教于是就在中华发扬光大。另外,出发前老师还让我们思考两个问题,一个就是中国文化为什么能够这么源远流长,另一个是当地少数民族和汉族的关系。回来后还要我们写一个心得呢。

  记:你以前在台湾的时候,主要是通过什么途径了解这些?

  宋:台湾有个电视节目叫“大陆寻奇”,介绍大陆各地的风景、民俗。还有一个节目叫“八千里路云和月”,也是介绍各地景观。我以前经常看这两个节目。另外就是通过阅读,主要是一些旅游书。以前的历史课中,在介绍古代商业繁盛时期的章节,丝绸之路也是很大的部分。

  记:那时对大陆文化是什么印象?

  宋:我想象中的祖国,一个就是地大物博,一个就是博大精深。但是多数是在想象中,很遥远,遥不可及。敦煌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了,我在台北想象敦煌,就只有一个概念:很有名。具体是什么样子,就不知道了。

  现在明白什么叫一望无际

  记:这次去了,实地的印象和想象中有什么不同?

  宋:很震撼。比如说地大物博吧。以前我认为戈壁与沙漠是一样的,但我们到现场看了才知道,什么叫戈壁?什么叫沙漠?戈壁是一些小石子,这才叫戈壁。一望无际的戈壁,戈壁滩的中间开了一条公路,汽车在路上走,前面看不到路的尽头……以前老师也会讲祖国土地辽阔,但我在台湾没见过那种看不到头的路,现在才知道什么叫一望无际。

  人文景观比较特殊的是莫高窟。莫高窟中有一尊最大的弥勒佛,还有里面的壁画,壁画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描绘当时的社会情景。以前只知道课本上叙述唐代的经济多么繁荣,可不知道怎么叫做繁荣,我们现在看到了,古代那个时候没有灯光,没有精确的测量工具,却能在那种沙漠和戈壁中,建造规模那么大的石窟。

  我觉得那边的风景太美了。天山的天池,像画一样,我亲眼看到,最近的是小草,往前是一池绿油油的天池水,水面漂着一阵轻烟,轻烟后面是高山,高山上面是积雪……我想把自己拍的那张照片做成明信片。

  记:台湾也有故宫博物馆,有很多文物。

  宋:故宫的东西也不够全面,都是一件件的文物,看不到那种整体的原本的风貌。它没有莫高窟那种刻在石壁上的壁画,虽然壁画现在颜色已经变掉,有点凋零,但是当你看到几乎每一幅壁画上都有“飞天”,感觉和读书完全不同。而且不同时代的“飞天”画法和风格又会不同。隋代的“飞天”,画的肢体动作比较僵硬一点。唐代的“飞天”曲线比较顺畅一点,柔美一点。这些以前我们都是不知道的。

  记:你们走的路程,有一段是和玄奘西天取经之路重合的吧?

  宋:我们去了万佛宫。但万佛宫其实是一个人为的建筑,里面临摹了唐代的壁画。都是仿造的。那个景点的后面就是火焰山。央视拍的第一部《西游记》中的火焰山就是那个景点。

  记:台湾学生对传统文化兴趣大不大?以前我们采访白先勇先生,他说,你们一方面更为传统,有很多年轻的戏剧观众,同时又更为现代,比较注重商科。

  宋:其实,各样的学生都有。台湾有专门研究传统文化的学校,但一般同学对于历史文化有兴趣的比较少,大多数学生还是选择符合自己志向的专业,以求有更好的工作机会。

  学校教育里,关于传统保留的部分多一点,比方说,地方传统的保留,各地方言的教育等。我是客家人,在台湾,有几个很明显的地区,会让你感觉到他们是客家人的部落一样。你走到那里,听到的都是客家话,看到的建筑,吃到的东西都是客家的。

  广州的消费不比台湾便宜

  记:跟我们说说你在台湾的生活?

  宋:我在台湾天天都在外面玩,我喜欢开摩托车到处跑,喜欢和朋友一起去唱K。一天到晚除了上课都不在学校,快要考试了就复习一下。到广州这边我看见大家白天学习晚上也学习,我又不熟悉地形,就没办法出去玩了,天天在宿舍上网。台湾比较注重生活品质,比较注重玩。来了这边,我发现内招生和外招生也是有很明显的差别……

  记:你在台湾的城市生活与广州有什么区别?

  宋:我觉得广州脏乱一点。不过我觉得成都的环境好棒。路又宽,又干净。听说还有很多美女,可惜当时我们是夜里到的,没看到。

  记:这边的生活消费你是否感觉便宜一点?

  宋:广州的消费不会比台湾便宜,物价与台北差不多,有的还比台北贵。不过,台湾的移动电话虽然是单向收费,但一条短信就是3台币,大概8毛钱,比较贵。在台北,我一个月的生活费要1万台币,在广州,一个月的生活费平均要1000多元人民币。

  记:你这样的生活水平在广州应属于中等,台湾的工资水平是多少?

  宋:一个大学毕业生大概是2.5万台币,大约是5000-6000元人民币。这是“社会新鲜人”的起薪,我们把大学应届毕业生叫做社会新鲜人。

  西部的人很好客也很和气

  记: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说法,1980年代出生的人,你们那边叫七年级生,我们这边叫“80后”;台湾叫“草莓族”,大陆叫“奔奔族”。你感觉大陆和台湾年轻人有哪些异同?

  宋:像“草莓族”“奔奔族”这些年轻人,应该主要还是在大城市。商业发达和不发达地方的人观念都是不同的。像我这次去西部,在不那么发达的地方,当地人都很好客很和气,到比较都市化的地方,就商业一点,什么都要钱。我们到青海湖的时候,就有小朋友过来跟你拍照,拍完后就要钱,你不拍,他还会唱歌来骂你。后来,我们到了一个偏僻一点的地方,好像是哈萨克族吧,很好客,我们在那里喝了马奶酒。

  我觉得港澳台的年轻人之间差别不大,但内地有些同学观念就比较保守一点。我女朋友是河南人,她跟我说,在河南、河北这些地方,男女朋友上街不可以拉手,家长看见会骂人的,但我觉得这很一般嘛。刚开始我们上街她也不让我牵手,不过现在被我改造过来了。

  两地大学教育方式很不同

  记:你在台湾上完大学,又来这边读硕士。两地的教育方式你觉得有什么区别?

  宋:以前中小学也大多是填鸭式教育,主要就是老师教什么,我们就学什么。高中选择就多一点,可以选择职业学校或是普通高中。到了大学时代,就大多是要自己搜集资料,自己寻找问题自己解决,自由创作的空间比这边会大一点。

  记:台湾的教育如何收费?

  宋:小学和国中(初中)是义务教育,学费很便宜。我小学的时候,一学期几百块台币,最多是1000台币。高中的时候就不同了,我念的是私立学校,一个学期要2.2万到2.3万台币,公立学校大概六七千到七八千台币。大学时,私立学校一个学期要4万多台币,公立大学大概1万出头。

  记:大陆的高考制度这几年一直很受批评,台湾升大学是什么样的方式?

  宋:台湾的高考改革和大陆其实速度差不多,只不过起步比较早,一个人先跨了一步,而两个人的速度一样快,这样看起来,就变成一个走在前面,一个走在后面。台湾以前叫联考制度,后来废除了,然后推出了一个“学历测验”。现在是在毕业前半年,考“学历测验”,你可以凭测验成绩加上平时的学习成绩申请学校。如果没有合适的学校录取,到测验完后的3个月,又有一个“统一分发”。升学的管道比较多,一个人至少有两次机会。

  图:

  暨南大学学生在“中国文化之旅”途中合影。

  资料图片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