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第三届中国报业竞争力年会开幕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5日02:50 深圳特区报

  科学引领发展创新成就未来

  第三届中国报业竞争力年会开幕

  龙新民出席大会并致开幕辞石峰作年会主旨演讲会上发布了《全国报纸出版业“十一五”发展纲要(2006-2010)》

  【本报北京8月4日电】(深圳报业集团驻京记者罗勤陆云红)今天,主题为“科学引领发展,创新成就未来”的第三届中国报业竞争力年会在京召开。会上发布了《全国报纸出版业“十一五”发展纲要(2006-2010)》,提出到“十一五”期末,我国千人日报拥有量将力争达到平均每千人90份,报纸普及率达到平均每户0.3份。

  本届年会由新闻出版总署报纸期刊出版管理司主办。新闻出版总署署长龙新民出席大会并致开幕辞,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石峰作了年会主旨演讲。

  中央有关部委和各地新闻出版管理部门负责人,全国各大报业集团,主要报纸出版单位的社长总编辑,行业协会负责人及国内主要新闻教育机构和报业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主要门户网站以及相关企业负责人数百人参加了本届年会。深圳报业集团总编辑王田良出席年会。

  龙新民在致辞中说,第三届中国报业竞争力年会召开正值我国“十一五”开局之年。“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报纸出版业创新机制,加强管理,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以更加长远的战略眼光,把发展观念真正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要求我们以更加强烈的创新精神,推动报业内部机制、内容形式、经营管理、技术装备、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新的进展。要求我们以更加积极的进取姿态,融入新型数字内容产业的潮流,通过实施数字报业战略,不断增强在多元传播格局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新的发展形势和任务,还需要报纸出版业更加紧密地与学术界、教育界以及信息产业等相关产业开展合作,互动融合,共同发展。

  龙新民强调,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全行业和各界的共同努力,中国报业完全有能力开创出一个崭新的发展局面。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作出中国报业新的更大的贡献。

  石峰指出,2005年以来,我国报业经历了多年高速发展后的调整期,报业经营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在困难面前,报界同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对事业负责的精神,在中央文化体制改革精神的引领下,在困境中直面问题和挑战,努力解决阻碍报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汇集成了这一时期我国报业的主旋律——调整与发展。

  石峰表示,中国报业已开始对短视的发展战略、粗放的增长方式、同质化的竞争策略、单一的经营模式、落后的传播理念进行深刻反思,在深化改革、机制创新、开拓市场,提高竞争水平、树立资源中心观、加快网络化转型、实现多媒体融合等方面进行了认真的探索和实践。他建议从把握舆论导向、转变传播形态、创新体制机制、挖掘市场潜力等几个主要方面入手,提高我国报业整体竞争力。

  历时一年制定完成的《全国报业出版业“十一五”发展纲要》在本届年会上发布,《纲要》指出,“十五”时期是我国报纸出版事业和出版产业繁荣发展的五年。报纸出版业已成为我国“十五”时期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十一五”时期是报纸出版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既面临难得机遇,也存在严峻挑战。“十一五”时期我国报纸出版业发展的十大主要目标是:宣传科学理论;引导社会舆论;满足群众需求;优化报业结构;转变发展模式;协调城乡发展;深化改革;发展数字报业;开发人才资源;提升装备水平。

  《纲要》提出,要形成以若干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报纸出版产业集聚地区为中心,报纸出版普遍惠及广大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的报业区域发展格局;形成以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经营的大型国有报业(传媒)集团为龙头,地方性、行业性或专业特色鲜明的中小报社共同发展的报业市场主体发展格局;形成以党报为核心、各类报纸丰富多彩的报纸品种发展格局;形成以传统纸介质报纸为基础,数字化、网络化内容产品和信息增值服务产品齐头并进的内容产品发展格局;形成公益性报纸出版事业和经营性报纸出版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大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以“墨香纸魅”为主题的中国报业竞争力专题展览今天也同时在京开幕,50家我国报业集团主流大报、都市报、优秀专业类行业报纸参加了展览。深圳报业集团旗下的《晶报》展板别致新颖,充分展示了“阳光媒体”的形象,引起了与会嘉宾的关注。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