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改编《陕甘宁边区五首革命民歌》记事(茶楼)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5日04:11 人民网-人民日报

  “文革”期间,在当时“极左路线和思潮”的控制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文艺节目播出中,仅剩8个“样板戏”和8首“革命歌曲”可以播放。

  文艺节目的“贫乏”,引起了广大听众的困惑和反感。经“革命群众”的多次呼吁,再加上编播人员的提议,最终获得了广播局军管会的批准(还有一说,是周总理批准的),到延安征集和改编革命民歌。中央台文艺部采录组长王敬之和音乐编辑王惊涛同志,便于

1971年5月22日到达西安。

  当时西安文艺界的老同志基本都被打成了“走资派”或“反动学术权威”,在“牛棚”里关押或在农场中“劳改”。为了完成征集和改编陕甘宁边区革命歌曲的任务,同时借此机会“解放”几个老战友和老同志,在陕西省广播局领导和陕西省歌舞剧院的帮助下,我们点名要作曲家关鹤岩和刘锋同志,词作家徐锁、陕西台的冯富宽同志,组成征集和改编陕甘宁边区革命歌曲的临时小组。但由于他们或正在“牛棚”,还带着“反动文人”的帽子,或在“管制”中,几经交涉,最终批准了我们的提名。

  在陕西省广播局领导边春光同志亲自陪同下,我们一行终于来到了延安,住进了“一招交际处”。在延安我们又吸收了作家李若冰同志,曲作家梁文达同志,成为了10个人的小班子。

  到延安的第一天,我们先去访问了为毛主席代耕的劳模——杨步浩;参观了博物馆;并得到了延安文化馆的全力帮助,为我们提供了各种曾经流行于陕甘宁边区的民歌资料,供小组选择。

  在延安工作的10个日日夜夜中,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大家甚至连夜里都在忙于研究资料,改编歌词的工作。在这个集体探讨,有时还争议不休的环境里,同志们工作是愉快的、团结和谐的,仿佛又回到了战争年代——再次成为了同一个战壕的战友加兄弟。

  经过日日夜夜的奋战,这凝结着大家心血和汗水的结晶——《陕甘宁边区五首革命民歌》终于改编完成。王敬之同志背负着大家的重托和希望,带着这些作品回京汇报。经过广播局军管会对改编作品的审查和批准,又加派了录音导播、指挥家聂中明同志前往陕西省歌舞剧院排练并完成了录音。回京后,迅速上报“中央文化组”审查和批准。有意思的是,当时获准播出前,还要先在《人民日报》上发评论员文章,然后才能在电台上正式播出。

  《陕甘宁边区五首革命民歌》一经播出,即在当时的社会上刮起了一阵“旋风”——无论男女老少人人咏唱,各类“团体”争相排练演出。她——既像是“丝丝的春雨”,滋润了早已“干枯”多年的“文艺大地”;她——又给了当时在“牛棚”内关押、“劳改农场”田间地头“苦苦挣扎盼解放”的老同志,带来了回忆和希望。这熟悉的旋律、脍炙人口的歌词,迅速地传遍了神州大地,获得了全国人民的好评。

  随着岁月的流逝,当年一些参与改词、填词、编曲的老同志已先后作古,但留下的这五首民歌的艺术魅力,却至今不衰!它们是:《咱们的领袖毛泽东》、《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军民大生产》、《工农齐武装》、《翻身道情》,这些凝集着老一代词曲家心血的《陕甘宁边区五首革命民歌》,犹如具有延安精神的“山丹丹花”一样会越来越红艳,也将成为流芳百代的永世佳作。

王敬之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