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古村瑰宝完美如初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5日09:58 大洋网-广州日报

  

古村瑰宝完美如初
工作人员在布置祠堂。
古村瑰宝完美如初
古村房屋外墙的神龛。
古村瑰宝完美如初
经600年的岁月仍保存完好的广裕祠。
古村瑰宝完美如初
西更楼上的木雕画描绘了往昔珠江两岸的热闹景象。祠堂,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别具意义的符号。

  古代村落大多是由家庭逐步繁衍而来的,这种浓缩本土文化色彩的“原生态古村落”记录了中国民间家庭制度的沿革和变迁。

  按照《礼记》规定,只有帝王、诸侯、大夫才能自设宗庙祭祖。直到明朝,朝廷才开始允许老百姓建家庙(即祠堂)。于是,家庭聚集议事,娱乐庆典就有了地方,在许多乡村中,最高大华丽的建筑就是祠堂。

  钱岗古村也不例外。

  对于它来说,“广裕祠”,是灵魂所在的位置。

  撰文 金 叶

  摄影 倪黎祥

  广裕祠

  一部建筑的断代史

  几百年来,陆秀夫以忠烈刚毅被世人称颂,但钱岗村的村民是陆秀夫的玄孙陆从兴后代的事情,除了村民之间在口耳相传,在村外却是鲜为人知。

  直到2000年春天,几位文博专家在一片茂密的荔枝林深处发现了这座当时看来毫不起眼的祠堂,拭去了祠堂里古石碑上厚厚的尘埃,蓦然发现“始祖秀夫”和“叔祖秀夫”的字样,赶紧去村里考证。族中老人从箱笼底掏出族谱,印证了他们的猜测——在这个偏僻的山村里,聚居着当年大宋最后一任忠烈丞相陆秀夫的后人!

  广裕祠的命运、钱岗古村的命运,从那一刻开始变得不一样了。

  陆耀洲看守祠堂已经有些年头了。他是陆秀夫第33代世孙。在说明这一身分的时候,他还会平静地告诉你,在钱岗村,百分之八十的人都是陆秀夫的世孙,这没有什么稀奇。前来祠堂参观的人稀稀落落,对于游人的提问,他有问必答。也许是因为身份的缘故,平静的讲解里,让人感觉带着点儿无法掩饰的自豪。

  广裕祠始建于明朝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跟北京的故宫同年兴建,距今已有600年的历史。广裕祠一共有三进祠堂。前面宽13.8米,总进深44.2米,建筑面积816平方米。它坐北朝南,主座三进厅堂的中间为木构架,屋面素瓦,屋顶为悬山顶,有北方建筑遗风,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祠堂中具有明显北方风格的个别实例。

  广裕祠整个建筑由广裕祠、翼墙、照壁三个部分组成。祠堂正门前的照壁是一座呈现“八”字形、用青砖砌成的瓦檐结构砖墙。这样的建筑通常见于北方地区用来阻挡风沙,在岭南是极为罕见的。据专家考证,在广东地区是绝无仅有的,因此也成为广裕祠融南北建筑风格于一体的重要凭证。

  从外观上看,广裕祠高大雄伟,脊梁上塑有宝珠、鳌鱼、燕尾。祠堂的翼墙从大门的两边开始向外延伸,如一双张开的翅膀,又好像敞开的怀抱,与广裕祠浑然一体。广裕祠的正门坐落在两边翼墙的中间,宛若一张古朴的太师椅,庄重而深沉。祠堂大门横匾上书“陆氏大宗祠”,两边镌刻着一副对联“诗书开越,忠孝传家”。村中陆姓不仅供奉陆秀夫,还认为陆秀夫是汉代陆贾的传人。上联指的是陆贾说服南越王赵佗归汉,下联意为陆秀夫精忠报国之事。祠堂另外一副对联:掉三寸舌能胜百万兵戈,开越说佗归汉室;挺一孤身独操完全气节,溺江负主仰崖门。说的也是那两位陆氏名人的历史功绩。钱岗古村的村民,从来都不会掩饰对先祖的崇敬。

  要进广裕祠,首先要跨过一道半米高的门槛,这样高的门槛,在岭南地区也是相当罕见的。陆秀夫官至左丞相,所以相府祠堂的门槛也有不寻常的高度。

  “不过,这些都是广裕祠的特点,却不是它最有价值的地方。”陆耀洲把手指向头顶:“最有价值的,在那里。”他指的地方,是广裕祠的房梁脊柱。仔细端详,终于看清楚了,在那上面镌刻着秀美的阳文:“时大明嘉靖三十二年岁次癸丑(1553年)仲冬吉旦重建。”——这是广裕祠最早的重修记录。

  陆耀洲很严肃认真地带着记者继续往下看:在中堂后面东廊间左侧墙内嵌着一块《重建广裕祠碑记》,虽然字迹有些模糊,但是上面的落款依稀可见:“大明崇祯岁次己卯(1639年)季夏吉旦重修。”后堂的房梁和前厅的房梁上还分别刻有:“时大清康熙六年岁次丁未(1667年)季夏庚子吉旦孙捐金重建”;“时大清嘉庆十二年岁次丁卯(1807年)季冬谷旦重建”等字样。在第三进祖堂后两柱间横梁阴刻“民国四年岁次乙卯(1915年)吉日柱重为修后座更房之志”。

  这五处确凿的年代标记,完好地保存了广裕祠在各个时期的重修记录,广裕祠也成为目前全国发现的唯一一间有五个确切重修年代记载的祠堂。同时,祠堂后院东侧山墙和第三进后堂西侧山墙内面还保留着“文革”时期的标语。岁月叠加在祠堂的壁上,仿佛一闭眼,就能感觉到时间呼啸而过。

  600年,想要完好地保存那些有价值的历史瞬间,其实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情。“村民真的很有心,重修记录都被刻在了房梁上。祠堂的其他部分,都容易遭到破坏,除了屋梁——屋梁在,祠堂就在。没有什么地方比那里更安全的了。”

  过往的钱岗村民,在他们一笔一画地将对祠堂的膜拜镌刻在高高屋梁上时,也许并没有意识到,他们正在记录一段对于广州非常宝贵的历史记忆。

  广裕祠由此成为了“一部中国从明代到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建筑断代史”。广州博物馆馆长程存洁说,这样确凿的时间记载,等于是为祠堂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作了明确的断代,用这样的一把标尺就可以去衡量岭南地区其他的建筑。著名考古学家麦英豪就曾经在对广裕祠考察时称赞它为“非常宝贵的建筑标本”,并非溢美。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3年将“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项目奖第一名”颁发给了广裕祠。

  一代又一代的钱岗村民,以他们对祠堂最质朴的爱慕方式,赢得了全世界的赞美。

  封檐板 广州的“清明上河图”

  在对钱岗古村的考察中,专家还有一个惊世发现:在村落西向更楼檐口发现了一幅木雕刻画——《广州珠江江城风情图》。

  程存洁是广州市博物馆馆长。从发现这块封檐板的那天开始,大概有四五年的时间,他每天都会花上一些时间,趴在这块“稀世珍宝”上好好地研究一番,一寸一寸地推进,调动所有的知识储备、查阅大量相关资料,他要让一个18世纪繁华热闹的广州,活灵活现地从封檐板里跳脱而出。

  在岭南的木构建筑中,常用雕花封檐板,雕刻工艺有浮雕和通雕两种,但内容基本上都是以花鸟鱼虫为主。而钱岗村的封檐板更中意“宏大叙事”,因此将自己的目光投向了热闹无比的珠江两岸。

  这块封檐板长860厘米、宽28厘米、厚3.5厘米,在它的上面,镂刻了清代广州珠江沿江二十里的景色。860厘米长的画卷上,创作者描摹出各种人物49人,各种船只29艘,更有一百四十余棵榕树,它们千姿百态,是所有人物活动最完美的背景。从左到右,是珠江的上游到下游。聪明的创作者利用层层的波纹来展现珠江水浪,把珠江之水推进的方向描摹得惟妙惟肖。

  画面上的广州西郊,是起伏不一的山冈5座、民居2栋,小拱桥1座,石板桥1座,小摆渡1艘,蛋艇1艘,炮台1座。跟着画面,由西往东沿着珠江走上一遭,还会看到广州的老城门归德城门、花塔、五层楼、海珠炮台、天字码头、东炮台、赤岗塔……一个个熟悉的场景跃然“板”上,一个个身份各异、表情生动的人物在画面里游走:老翁在郊外的河边下棋、钓鱼,头戴礼帽,手握拐杖的洋人在天字码头伫立,担柴的人正在山上疾步行进,放羊的年轻人在树下唱歌,还有身着戏服的人在进行舞狮表演……

  作为研究者,最高兴的是看到画面中的场景与史料相互印证。程存洁告诉记者,明末清初文人屈大均在《广东新语》里写过:广州东有砺山,在琶洲之下,虎门之上,高树十丈,其势自大庚而来,一路崇冈叠嶂以千数,如子母瓜瓞,累累相连。人村大者千家,小者数百……而钱岗古村的这块封檐板,正好以东郊层峦叠嶂、山冈相连的画面,印证了屈大均的记载。

  现在想要了解清代广州的情况,大都只能通过文字资料的记载,图片资料少之又少。而现在竟然有了这么一块封檐板,它用写实绘画风格,把清代中前期广州都市和珠江河上的繁荣景象形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专家都称它为广州的“清明上河图”。

  而从专业的角度,程存洁说,他最喜欢的是标号为“D区”的部分。在这一部分的画面里,“十三夷馆”(商馆区),出现在了海珠炮台和天字码头之间。程存洁查阅了相关资料,文字资料记载,在清政府只准广州一口通商之前,广州的商馆一直都没有固定场所,依据这个线索,他考证出来封檐板应该是制作于1733年至1757年之前。

  从封檐板的布局、构思、写实情况以及创作年代来看,清朝初期的广州已有画家在创作以珠江和广州为题材的写实性风景风情画了。1786年美国首任驻穗领事山茂召(Samuel Shaw)到广州时,已经见到广州有不少的画家。正由于广州有很好的绘画基础和氛围,以至于后来当外国人大量需求广州外销画的时候,广州的画家很快就能满足市场需求。从这一意义来看,封檐板可以称为广州写实性外销画的鼻祖了。

  可是让人遗憾的是,这样一幅了不起的木雕画,究竟是出自谁人之手,到如今已经无从考证。不过,钱岗古村的村民,为了保存这块封檐板可谓是煞费苦心,木雕画的表面残存朱漆,这说明当年为了防止木料腐化,曾经有人在表面涂过油漆。这是我国最早采用的一种木材防腐方法。而“文革”期间,村民为了防止木雕画被毁坏,还曾经在它的表面糊了一层厚厚的泥巴,木雕画才逃脱了被毁的厄运。

  如今钱岗村西更楼上的木雕画是一个复制品,真正的原件,已经在广州博物馆被完好地保存起来。最近,借着“哥德堡三号”重新造访广州的契机,钱岗古村的封檐板也被拿出来一并展览。在博物馆的展厅里能看见这样的画面:在浩瀚的洋面上,一艘神话般的古老帆船正在缓缓前行,而在它的下方,是一幅狭长的木雕画,那上面镌刻的,是让你感觉既熟悉、又有点儿陌生的18世纪的广州。你得承认,木头的颜色已经在岁月的侵蚀下变得有点儿黝黑,可是你会觉得,它是闪闪发亮的。

  观音山

  颜志图

  话说在明朝弘治年间,广东伦文叙三斗柳先开夺得状元。柳先开很气恼,要破坏广东风水,来压低伦文叙的锐气。于是他请教著名的风水先生赖布衣,赖说:“你要到江西龙虎山,向张天师请一个哪魃星回来,把它压在越秀山我点的龙头上,伦文叙就会逐渐走下坡的了。”柳先开大喜,果然去龙虎山请出了哪魃星塑像。柳先开一看,大吓一跳,哗!只见它披头散发,面目狰狞。张天师说:“只有它才能压得住龙脉,它指到哪里,哪里就有灾瘟的了!”

  柳先开把它带到越秀山,就在赖布衣所点的“龙头”上建庙来供奉。但这凶神恶煞有谁来拜呢?柳先开见广东人多拜观音,就称此庙为“观音庙”,还写道:“观音坐龙头,青莲水上浮。富贵代代有,广东永无忧。”但又在哪魃星的屁股下压着一首恶毒的诗:“哪魃坐龙头,乌龟水上浮。富贵无三代,清官不加减。”他骗人道:“这是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啊,你们不知道吗?佛经上说,观音有七种化身现相,这就是其中一种了!”很多百姓信以为真,还常来参拜。因为有了这间观音庙,人们就习惯称越秀山为观音山了。

  当时广州有位大官叫湛甘泉,他母亲闻得越秀山上新建了观音庙,于是赶来参拜,因人多挤逼,跌倒在地,扭伤了脚。湛甘泉事后想:“如果是观音菩萨,应该救苦救难才是,为什么我母亲反而受难呢?”于是到庙中一看,这哪里是观音,分明是害人的哪魃星,一怒之下,命令士兵把它砸得粉碎并把庙拆掉。

  “观音庙”没有了,人们就渐渐称回此山的原名——越秀山了。但现在偶然还能听到老一辈的人称“观音山”哩。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