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遏制就业率造假需要釜底抽薪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6日00:49 红网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高校就业率“注水”或与毕业证书挂钩的报道,可谓不绝于耳,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教育部近日也做了表态。有关负责人表示,教育部正采取措施,建立就业率举报制度,设立就业率举报电话,接受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建立检查制度,在高校教学评估中加大违规查处力度,加大就业状况的权重,对就业率作假者实行“一票否决”。(8月4日《京华时报》)

  不过,这样的措施能否根治就业率造假,并不容乐观。在就业率造假已经成为公开的秘密时,我们需要对这种现象做更深入的反思。

  就业率总是被“注水”,首要源于这个指标非常重要。一直以来,就业率都是政府对高校评估体系中的重要指标。不但下一年度的招生规模或明或暗地与就业率挂钩,学校的重点学科申报、学科在全国范围内的排名等,都以该学科毕业生的就业率为衡量标准。与之相对的是,高校逼迫学生签订虚假的就业协议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当就业率“注水”成了低成本高回报的“买卖”,各高校自然会趋之若鹜。

  由此看来,设立举报和检查制度的做法只是扬扬止沸,并未触及问题的实质。要想从根本上遏制高校就业率造假,还得釜底抽薪。

  釜底抽薪的第一步,就是要适当降低就业率指标在考核体系中的重要性,而不是加大就业状况的权重。其实,就像所有的指标考核一样,就业率考核也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有考核必有造假,已是当今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政绩考核中有GDP指标,下面必有GDP“注水”;公安部门有破案率的要求,下面就会少立案,或者假破案,甚至搞出冤假错案。前不久,北京公安废除了沿用多年的指标制,罚款抓小偷不再有数量任务,取而代之以“数据常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样的思路,值得教育部门借鉴。当就业率不再成为高校领导头上的紧箍咒,就业率造假的动力也会随之衰竭。

  釜底抽薪的第二步,就是要扩大各高校独立自主的权力。由于高校隶属于政府部门或直属教育部,在招生规模和专业设置等很多方面都没有自主权,要听命于主管部门。如果高校有权进行自主招生、自主设置专业,肯定比行政主管部门更适应市场的实际需求。一旦有了独立自主的权力,学校更愿意对自己的长远利益负责,切切实实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而不是一味在就业率上玩数字游戏。

稿源:红网 作者:莫林浩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