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我们为何离神圣越来越远?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6日07:30 中国青年报

  卢立建

  如果要揭示现代思想的主旨,几乎可以概括为:寻求人的解放。这也正是现代思想的优点所在。但一个奇特现象是,凝聚时代精神、代表思想高度的现代哲学虽以人为中心,以人的解放为主题,但它并未提升人的地位,并未提升人的价值。无可置疑,这是一个价值失落的时代——我们不知道生存的意义和目的,不知道自己与别人的关系应是如何。相反,是

对理想、信仰、神圣、崇高的怀疑或一味嘲弄,对历史经典的无情解构。进一步说,价值失落与现代化、技术进步构成了20世纪和现今时代的一大景观。

  文学是形象化的哲学,也是一定时代社会生活的文化表现,因之,价值的失落在现代文学中已有鲜明的表现和自觉的反映。许多带有寓言性质的西方现代作品,从艾略特的《荒原》到卡夫卡的《城堡》,再到萨特的《墙》,无论人们对其各自的意境作怎样的解读,但这些作品的基调几乎是惊人的一致,那就是描绘世界的荒诞、人生的荒谬、人性的荒芜,贯穿其中的是价值和神圣的失落。存在主义哲学家、文学家甚至认为荒谬“是目前为止人与世界之间的唯一联系”。在现当代中国文学中,表现尽管没有那么彻底,众多作品不乏对无根的庸俗生活的渲染、玩味,使读者看不出作者与作品主人公之间有什么距离。

  写到这儿,不禁想起黑格尔关于人的生活的一句话。他曾说:由于人与神圣生活的联系是存在于尘世上的,神圣生活就被人的各种欲望搞得世俗化了。他的话虽说的是中世纪后期的西方,但完全可用来指称现代人的普遍生活。的确,现代人欲望的解放恰恰走向了事物的反面,导致神圣湮没不彰而退隐。不同文明、不同文化的交流带来的价值的多样性,更加剧了我们在价值选择上的困惑,以至使我们不断产生神圣离我们渐行渐远之感。对此,我们如何通过拯救而走向神圣?

  从历史与现实的关系看,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历史这一桥梁回归神圣。培根说过,对于历史,应当寻找其中最优秀的东西。而各民族的历史昭示着:历史中最优秀的东西是人们创造的一种精神文化,即对理想的执著、对神圣的敬仰、对崇高的实践、对道义的承担。须知,历史终究是历史,正如一位诗人的长吟:冷落的神殿依然是庙,推倒的圣像依旧是神!——诗比历史更有哲学意味。远的不说,现代中国史上的革命英雄主义就是一种神圣的象征,既有时代特色又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当然,历史中也有污秽。因此为了进步,对待历史的正确态度和做法应该是“先取出洗澡的婴儿,然后再倒掉盆中的水”;对于历史中优秀的东西,应该如黑格尔所说:“自由的人是不嫉妒的,他乐于承认一切伟大的和崇高的,并且欢迎他们的存在。”

  当然,历史仅仅提供了一座桥梁。我们知道,价值的失落不能归咎于某一个人。因此,真正回归神圣,还需要我们的自我意识,即发掘和发挥每个人的神圣。而问题就出在这里——人们常常远离内心向外去寻找神圣。有一个古老的印度传说讲,众神之王把神圣埋在人们忽视的地方——人的心底。这传说无非是启示我们:我们寻找的东西不在远处,不在别处,就在每个人的心中啊!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神圣的失落必将触动死水微澜般的精神世界;历史自身的辩证运动也必将使神圣最终走向回归。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